分享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谈判再次折戟
环球资讯广播  2023-12-07 14:29:30

  当地时间12月6日,欧洲议会、欧盟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举行三方谈判,讨论《人工智能法案》的最终条款。

  然而,经过数小时的磋商,各方仍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根据目前媒体披露的信息,最大的争议点在于,人工智能在生物识别监控和基础模型中的使用。

  欧盟立法机构希望禁止在生物识别监控中使用人工智能,但部分成员国政府则希望豁免出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事目的的使用。

  同时,有部分欧盟成员国担心,“过多监管”会损害欧洲人工智能企业在与外部企业、特别是与美国同类企业竞争时的“博弈能力”。

  欧盟委员会负责推进该法案的内部市场专员布雷顿表示,尽管他对达成共识持乐观态度,但新一轮谈判不可避免。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谈判再次折戟

  路透社报道截图

  欧盟方面一直希望推动《人工智能法案》尽早出台。

  · 2019年以来,欧盟就已经在人工智能监管领域进行布局,先后发布人工智能伦理准则并出台《人工智能白皮书》。

  · 2021年4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人工智能法案》草案,此后,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就草案进行了多轮修订和讨论。

  · 今年6月14日,欧洲议会以绝大多数票数通过了《人工智能法案》草案,推动了该法案进入立法程序的最后阶段,即举行“三方谈判”,以确定法案的最终条款。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谈判再次折戟

  《外交政策》杂志网站报道截图

  荷兰数字化大臣范赫费伦此前曾表示,欧盟在今年年底前就此达成共识至关重要。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欧盟在人工智能立法领域之所以“急迫”,有两方面原因。

  ·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各国家、各地区之间竞争博弈的态势在进一步加剧。相较于美国和中国,欧盟在人工智能技术层面存在一定滞后的状况。欧盟希望通过制定和出台规则,能够部分扭转竞争态势。

  · 此外,在欧盟内部政治危机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法案的尽快出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合欧盟以及各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分歧。

  从6月启动“三方谈判”以来,谈判已经持续了较长时间,但各方仍未能达成一致。

  吴沈括分析认为,相关立场差异与欧盟各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水平、经济条件和公共政策取向有关。

  · 欧盟内部不同的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 像法国、意大利、德国,人工智能技术相对有优势,应用场景也更为丰富,市场潜力也比较大,自然希望通过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来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 各方对于人工智能治理的力度、强度和广度存在分歧是很自然的,也是立足于自身的技术基础、经济条件和公共政策目标的现实。

  · 在欧盟层面推出人工智能法案,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些分歧。但同时也能够预见,在人工智能法案出台后,各成员国必然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一定的变通适用。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谈判再次折戟

  英国《卫报》报道截图

  吴沈括进一步分析认为,明年6月欧洲议会将举行选举,在这一重要选举之前,推动人工智能法案出台,将是各方努力的目标。

  · 人工智能法案的出台进度,对于欧盟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 如果这个周期拉长,对于人工智能产业的布局会带来不利影响。比如说,研发中心和数据处理中心的设置、算力的配置等,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 明年6月欧洲议会选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这部法案大概率会在选举之前成型。因为各方也需要将法案出台作为一部分治理成绩。

  素材来源丨环球资讯广播《直播世界》

  总台记者丨陈濛 印梅梅 顾鑫

  编辑丨单姗 林维

  签审丨闫明 江爱民

编辑:陈佳杰
标签:
在信息的海洋中为您导航陪您去周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