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7月24日,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来华参会。
7月25日,清华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前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接受总台环球资讯记者专访。
马丁·雅克认为,拓展双边合作是欧中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特别是在特朗普政府推动“美国优先”的背景下,欧洲不要再幻想“传统西方联盟”。
马丁·雅克:
在一些领域,中欧已经有了真正显著的合作,最明显的是气候变化,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和欧洲在这个领域当中互相借鉴。这正是中欧双边关系应有的样子。
但我认为欧洲仍然有些踯躅不前。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之后,西方联盟开始出现某种意义的瓦解。特朗普提出“美国优先”,试图重新定义与欧洲的关系,让美国在与欧洲以及世界的关系中处于更强势的地位。这几乎可以说是“特朗普主义”。
这种情况迫使欧洲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与美国的关系、跨大西洋联盟的关系、与中国的关系,与中国的关系显然是欧盟未来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认为这也是中国在看待这个问题时的立场,我对此表示认同。
但我认为在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之后,欧盟至今表现得非常胆怯、焦虑和短视。我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能够更接近中国。当然,欧洲与西方、美国的关系有其历史背景,这不可能被忽视,也不可能轻易消失。但欧洲的思路需要改变陈旧的传统西方联盟的观念,更加注重与中国的关系。
在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期间,中方强调指出,用西方走过的道路来评价中国,会导致一种有偏差的理解。
对此,马丁·雅克认为,传统的“老大”思维,是导致西方长期存在对华认知偏见的根源所在。
马丁·雅克:
这是西方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欧洲和美国都是如此。这就是怎样去理解中国。西方总是认为中国应该走西方的道路,变得像西方一样。这一直是一个非常主流的观念,但这是一种偏见。
这种观念的问题在于,它没有给予中国应有的尊重、认知或理解,也没有理解中国是什么,来自哪里,以及中国是独特和具体的,并且将继续如此。我认为这种认知差距,这种紧张态势,是中欧关系和中美关系中的核心要素。西方因为当了太久的“老大”,导致它有这样一种假设,认为它将永远如此。但当然,事实并非如此。
此外,在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期间,双方都就经贸关系发展阐明立场。
中方明确指出,“脱钩断链”只会孤立自己。中欧经贸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也能实现“动态平衡”。
欧方也表示,不寻求与中国“脱钩断链”,欢迎中国企业到欧洲投资兴业。
对此,马丁·雅克认为,欧洲必须承认和适应“中国的发展速度更快”“欧洲需要学习中国发展经验”这样的客观现实。
马丁·雅克: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非常快速的变化。相比之下,欧洲的增长低得多。因此,中国的发展变化很大,而欧盟则远不及中国。我认为这会带来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欧洲对中国的认知和反应方面,欧洲人很难接受这种变化并去承认它。
典型的例子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转型,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通过电动汽车的发展而实现。20世纪80年代初,大众汽车是第一批在中国建厂的(欧洲)汽车企业之一,中国当时希望向这些企业学习。而时至今日的情况是,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明显比欧洲发达得多。欧洲人发现自己难以竞争,于是他们通过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来应对。
但其实他们必须做并且也已经开始做的事情,就像梅赛德斯-奔驰的高层承认过的,是吸引中国的电动汽车企业在欧洲设厂。这样欧洲企业才能从中国企业学习有关电动汽车及其制造的知识。
当前,美国和欧盟的关税谈判仍处于“僵持态势”。
当地时间7月24日,欧盟通过对价值930亿欧元美国输欧产品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以备在对美谈判破裂后实施。
对此,马丁·雅克认为,欧洲应对美国单边主义政策的根本途径,是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层面上,全面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马丁·雅克:
欧洲需要为未来找到一条更加独立的道路,不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外交上,都要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欧洲的困难在于,它在与美国的关系中长期处于“次要伙伴”的地位。而且这种关系如何变化并不以欧洲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基于美国的政策变化,这导致了当前欧美关系的现状。欧洲人对特朗普政策转变的反应坦白说是震惊,因为这不是欧洲人的决定。他们无法想象没有美国领导的关系会是怎样的未来。
现在,欧洲被抛入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他们不知道特朗普政府会做什么。所以欧洲需要为自己找到方向。它需要发展出一种更加强烈的意识,看清欧洲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及欧洲未来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怎样的。
欧盟在关税问题上的反应很软弱。它原本应该理清自身对未来发展,以及与美国经济关系的立场,包括关税和其他问题。但实际上欧盟只是被拖入了一个新困境,却没有清晰的战略性远景,只有短期应对之策。
我的观点是,欧洲应该理清自身在关税问题上的立场,并将其作为与特朗普谈判时的筹码。
记者:汪一鸣
编辑:陈濛
签审:邹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