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讯有故事丨巴西汉学家沈友友:为葡语国家读者打开感知中国文化的窗口
环球资讯广播  2025-07-10 15:53:38

 

  巴西汉学家乔治•西内迪诺(中文名:沈友友)先后将《论语》《道德经》《庄子》等中国经典古籍翻译成葡萄牙语,为葡语国家读者打开了感知中国文化的窗口。近期在获得第十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后,这位定居中国澳门的巴西汉学家接受了总台记者的专访。

资讯有故事丨巴西汉学家沈友友:为葡语国家读者打开感知中国文化的窗口

  今年是沈友友来到中国的第20年,他说自己从很早之前就开始接触中国文化。

  沈友友:20年前,我在巴西认识了一位中文老师,通过他踏入了中华文化的大门。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一天都在发现新的吸引自己的内容,总是有不断了解中国、更深入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些机会。

  在中国留学期间,沈友友先后取得了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踏上了汉学研究的道路。

资讯有故事丨巴西汉学家沈友友:为葡语国家读者打开感知中国文化的窗口

  随着研究的深入,沈友友的兴趣逐渐转向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开始尝试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他陆续翻译出版了《论语•葡语解义》《老子道德经河上公注•葡语通释》《南华真经(庄子)内篇•葡语解析》等多部葡语版译作。这三部作品都是历史上首次全程从古代汉语直接翻译的葡语版本,不仅是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交流的璀璨成果,更填补了葡语世界对中国传统典籍研究的空缺。

  沈友友说,每开始做一份新工作,每开始翻译一本新书,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沈友友以目前正在翻译的《孙子兵法》为例介绍,为了翻译这本书,他从作者孙武开始了研究工作,从作者到翻译内容,都是“新的”。

  沈友友:《孙子兵法》的翻译是我现在新的工作。为此,应该重新开始发掘这本书独特的意义,包括孙武本人、他编著《孙子兵法》这本书的社会语境……是完全新的一个开始。你得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每天都是新鲜的——每天都可以发现新鲜的事情。

资讯有故事丨巴西汉学家沈友友:为葡语国家读者打开感知中国文化的窗口

  从葡萄牙语到中文,从巴西文化到中国文化,沈友友需要先“跨越”这中间的巨大差异,然后才能顺利开展从中文到葡语的翻译工作。在翻译《南华真经(庄子)内篇•葡语解析》前,沈友友已经阅读这本书十几年了。他说,为了翻译这本“古代先秦散文的典范”,自己甚至搬出了古拉丁文。

  沈友友:《庄子》是古代先秦散文的典范,我需要用葡萄牙语传达它古雅的一面,必须回溯到古拉丁文。我认真地研究了古罗马文学,找到大概能跟《庄子》的语言建立关联的地方。我采用了晚期拉丁文的写作风格,用葡萄牙语调整了一些比较有古代味道的剧情和词汇。这个过程是很有意思的。

  2018年,澳门基金会和澳门大学联合举办首届“中葡文学翻译奖”,沈友友的译作《论语•葡语解义》获中译葡奖项第一名。今年6月,沈友友获得第十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成为首位以葡语中国典籍翻译获此殊荣的巴西学者。

资讯有故事丨巴西汉学家沈友友:为葡语国家读者打开感知中国文化的窗口

  沈友友:关于这个新的奖项,当然要感谢在巴西的和葡萄牙买我的书的朋友,更多的是中国支持我的工作,给我提供这些机会。我们精益求精去做这项工作,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更全面地向巴西等葡语国家的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资讯有故事丨巴西汉学家沈友友:为葡语国家读者打开感知中国文化的窗口

  2005年至今,沈友友从未停止过中葡翻译和教学工作。在北京工作期间,他先后担任了巴西驻华使馆葡语课程主任及北京大学巴西文化中心的客座教师,2013年移居中国澳门后,先后任教于澳门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及澳门大学。在教学中,沈友友把中国和葡语国家的思想文化融入到课程里,鼓励学生身体力行为葡语文化“请进来”、中华文化“走出去”作出贡献。

资讯有故事丨巴西汉学家沈友友:为葡语国家读者打开感知中国文化的窗口

  沈友友认为,中国澳门可以成为面向葡语国家的“东学西渐”试点,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希望能够通过文学翻译让葡语世界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从哪里来,又将往何处去”。

  沈友友: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在国际舞台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澳门是中国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做很多好的工作。我相信澳门应该以葡语国家为目的地,成为“东学西渐”的一个试点。我们在这里做这个实验——怎么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文化、中国当代文化更好地、更专业地向葡语国家传播。

  记者丨肖中仁

  编辑丨林颖

  主持丨晓晓

  制作丨杨晓蕾

  签审丨安然

  监制丨刘轶瑶

编辑:王雨晴
标签:
在信息的海洋中为您导航陪您去周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