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联合国安理会上演的一幕让美国颇为难堪:美方提交的延长对伊朗武器禁运的决议草案遭到挫败。草案仅获多米尼加一票支持,11个安理会成员投了弃权票,包括英、法、德等美国主要盟友,俄罗斯和中国投了否决票。许多西方媒体形容说,美国“遭遇了尴尬的外交惨败”。
五年前,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达成数日后,联合国安理会便通过了2231号决议,给予认可,并决定2020年10月18日终止对伊朗的武器禁运。然而,2018年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重启并增加对伊制裁,进而寻求推动联合国无限期延长对伊武器禁运。此番美国在安理会提交决议草案就是关键一步。
美国没想到,这关键一步竟遭遇挫败,欧洲盟友纷纷弃权表达不满。但是,美国并未灰心,反而启动了所谓“快速恢复制裁”(Snapback)机制,并于上周正式要求恢复联合国对伊朗制裁。
根据安理会2231号决议,参与伊核协议的中、法、德、俄、美、英等六国中,任何一方都有权提出伊朗违反核协议的申诉,联合国安理会按程序应在10天内通过一份议案,投票决定是否继续免除对伊朗的制裁。而只要美国动用“五常”否决权阻止议案通过,即可重启对伊朗的制裁。此即所谓的“快速恢复制裁”机制。
不过,此举同样遭到英法德三国的抵制。三国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说,美国已于2018年5月退出伊核协议,现已不具备引用协议机制、恢复制裁伊朗的资格。美国发动的任何制裁都将“不具备法律效力”。
美国在安理会遭到西方盟友羞辱,实属罕见。英法德三国敢于违逆美国意愿,有什么原因?
伊朗的地理位置靠近欧洲,作为搬不走的邻居,伊朗局势稳定与否对欧洲意义重大,这是欧洲当年积极促成伊核协议的一个重要原因。协议达成后,大批欧洲公司赴伊朗投资。如今美国欲重启对伊朗制裁,不仅影响欧洲的安全和稳定,也让欧洲的经济利益受损。为了维护自身的现实利益,欧洲国家不得不站出来反对美国。
除此以外,还有一层道义层面的原因。几年来,美国在单边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欧洲盟友被玩弄于股掌之间。华盛顿先是不断拿加征关税要挟欧洲,接着又强迫欧洲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威胁制裁参与“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所有公司,意图瘫痪项目,驻德美军说撤就撤,德国事先竟毫不知情……这次在伊核问题上欧洲敢于表明不同立场,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语带威胁地说:“我真希望我们在安理会的欧洲朋友们能够慎言”。面对美国的颐指气使,《南德意志报》在题为《欧洲要顶住美国的压力》的评论中写到,“现在,华盛顿的外交工具中只剩下以制裁相威胁了”。
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和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这三者一向被视为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定海神针,现在却又被单边主义和“美国优先”无情践踏。终于,英法德三国面对美国肆意妄为不再照单全收。
本想孤立伊朗,自己却先被盟友孤立起来了。“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美国蒙辱,究竟是谁造成的呢?(热点观察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