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纪录电影《九零后》海报
马识途:重庆人,西南联大中文系。原名马千木,中国当代作家、诗人、书法家。《让子弹飞》原著者。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西南联大物理系。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贡献。
潘际銮:出生于江西瑞昌,西南联大机械系。焊接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希季:云南大理人,西南联大机械系。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渊冲:1921年4月18日生于江西南昌,西南联大外文系系。2010年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8月2日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杨苡:天津人,西南联大外文系。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呼啸山庄》。丈夫赵瑞蕻是著名翻译家。
《九零后》导演徐蓓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林维):西南联大,这所在中国历史上短暂存在了不到九年的特殊大学,培养了大批中外知名人才。西南联大学子们在战火和硝烟中砥砺前行,在苦难与辉煌中写就一段传奇历史。5月29日,由许渊冲、杨振宁、王希季、杨苡等16位平均年龄96岁的西南联大学子联袂“主演”的纪录电影《九零后》在全国公映,讲述他们读书报国的青春记忆。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1937年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大部分师生乘坐交通工具辗转前往昆明,而近300名男生和11名老师则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跨越湖南、贵州、云南三个省份,历时68天,徒步3500里,最终抵达昆明。
西南联大如同风暴中的一颗火种,保存了战时中国最顶尖的思想和科研力量。
于5月29日上映的纪录电影《九零后》,聚焦西南联大学子的人生轨迹,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校园生活的“变”与“不变”;以及在乱世和新中国建设过程中,联大师生如何坚持教育救国、民主自强、为国奉献等。
纪录电影《九零后》摄制组采访了数十位在世的西南联大学子。导演徐蓓说,西南联大的岁月对每个联大学子都影响深远,他们在九十多岁、乃至一百多岁的高龄时回忆起自己的母校仍感与有荣焉。“大多数人在2017年拍摄的时候已经是九十几岁的年龄了,每个人讲西南联大故事的时候都特别投入。不管是诺贝尔奖得主、还是中学老师、大学老师,其实在西南联大面前呈现出来的那种景仰跟永生难忘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当时西南联大办学条件之艰苦是今人所无法想象的。联大校舍简陋;联大教师及家属平日里除了做研究之外,还要通过养牲畜、做肥皂、刺绣等手工活贴补家用。
“听课,一个教室大概有二三十人,学生的桌子跟椅子是一个东西,就是‘羊腿椅子’,‘羊腿把’就是我学习放书的地方、记笔记的地方,条件比我中学差多了。”
“学生宿舍是茅草房,一个茅草房就住40个人,20张双人床上下铺的。”
“被窝里头、木头床接头的地方,一床的臭虫,晚上出来咬你。”
“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罗庸……所有中文系教师都给大一开两个礼拜课,这种空间绝后的教授法,世上没有第二个。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国文课。”
正是这样一所物质条件匮乏,但精神火种丰硕的大学孕育了包括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八位“两弹一星”元勋、170余位院士和上百位人文大师,成就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传奇。
在纪录电影《九零后》导演徐蓓看来,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创造中国历史上高等教育的奇迹有多方面因素,其刚毅坚卓的品质与立志报国的精神尤其值得学习。徐蓓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特殊的历史时代,国破家亡,他们爆发出一种可能远比和平时期更加单纯又更加大的一种能量,就是要报国。”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这句西南联大校歌里的歌词,也成为许多联大学子引以为灯塔指引般的人生格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王希季:你看,校歌里面有‘中兴业,须人杰’,我就是想做一个人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焊接工程专家潘际銮:我活着的时候,我老在追求做比较重要的大事。所谓重要的大事就是对国家或者对工程有贡献的事。越是难的题目我越想做;难,你做成功了才有意思。”
中国当代作家、《让子弹飞》原著者马识途:在西南联大学习为的什么?为的革命,为了给中国的人民做一点好事情。因此入党的时候,我说我要改名字,我现在真正才找到了我人生的道路了,所以说改名叫马识途。”
西南联大学子沈叔平的女儿沈颐说,西南联大师生心里都装着国家。沈颐说:“西南联大的精神主要一个是爱国,一个是奉献。你想,当年那些老师多敬业,学生多刻苦。条件那么差,可是他们还都是很少考虑自己的,像后来还有很多从军的学子。北大校史馆门口有个西南联大的从军纪念碑,当时的青年学生都是热血沸腾的,我父亲的名字也在上面。”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西南联大除了是重要的教育基地之外,还成为当时中共党员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
据《北京大学校史》记载,当时,西南联大党组织是云南党员人数最多、最集中、力量最强的地下党组织。联大地下党组织团结广大师生,在开展抗日爱国民主运动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无论老师,无论同学,无论是从大后方来的甚至是从沦陷区跑去的,无论是家庭比较富裕的,很穷困的,大家一心就是,国家要摆脱当时那样的一种情况,要富强,要民主……”
纪录电影《九零后》学术顾问、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会长吴宝璋表示,在西南联大学习过的地下党员共有206人,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甚至献出宝贵生命,西南联大堪称真正的“民主堡垒”。
吴宝璋说:“西南联大这个民主堡垒的核心主要就是中国共产党。我讲几个数据:1940年的时候,西南联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有83个,是整个西南联大党员人数最多的一个时期,83个党员占到整个云南省党员的1/3,当时全省的党员是247个。当时,云南省工委把做好西南联大党的组织工作,作为推动、带动整个云南的中共地下党的工作。所以西南联大的党组织在整个云南、包括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时光流逝,精神永存。如今,西南联大旧址已被列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西南联大虽已走进了历史,但其上下求索、立志报国的精神却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