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点观察)立陶宛退出“17+1”使自己遭受损失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21-05-24 17:20:23

  立陶宛外长兰斯伯格斯22日宣布立陶宛退出中国-中东欧合作“17+1”机制。兰斯伯格斯称,立陶宛已不再将自己视作“17+1”合作机制的一员,也不再参与该倡议。在目前“17+1”机制蓬勃发展、有关各方从中获得巨大利益的背景下,立陶宛退出该机制只能使它自己遭受损失。

  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引述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言人的话称,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是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共同倡导成立的跨区域合作机制,符合各方共谋发展的愿望,并非仅由中方一家主导,而是各方基于自愿参与、共商共建、开放包容等原则开展合作。”

  2012年4月,首次中国与16个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波兰举行,标志着“16+1”合作机制正式启动。2019年,希腊作为正式成员加入合作机制,“16+1”变为“17+1”。数据显示,与9年前相比,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额增长近85%,其中中方进口增幅高于出口增幅22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中国与中东欧17国贸易额达301.3亿美元。在今年2月举办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中方计划今后5年从中东欧国家进口累计价值1700亿美元以上的商品。

  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多边合作机制一样,“17+1”合作机制秉持着自愿参与、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原则。而且“17+1”机制是更广泛的中欧关系的一部分,是中欧关系的有益补充。西方媒体炒作所谓“17+1”合作机制“破坏欧盟团结”的论调完全是别有用心。

  舆论注意到,立陶宛议会20日审议通过所谓“涉疆决议”,立陶宛外长22日宣布退出“17+1”机制。有德媒分析称,立陶宛希望通过对华强硬引起华盛顿关注,“美国是立陶宛最重要的北约盟友。同一些对北约已心生厌倦的欧洲国家相比,立陶宛一直对北约持极为坚定的支持立场。”波罗的海新闻网22日援引俄罗斯的中国问题专家尼古拉·瓦维洛夫的话报道称,立陶宛正在盲目和鲁莽地追随美国的政策,这是十分危险的,会给立陶宛国家利益带来重大损失。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即将于6月上旬在宁波举办,这是中东欧国家与中国扩大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届时,将有2000多家的参展商和来自中国的6000多家采购商参会,从捷克引进的万丰航空飞机、斯洛文尼亚的蝙蝠飞机、欧洲全品类家电集团、波兰网红护肤品牌等都将集中亮相。

  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看来,立陶宛的退出不会影响“17+1”整体的合作和发展。他强调,“17+1”机制本身是基于自愿的,某些国家的退出某种程度上可以使“17+1”机制更加聚焦务实合作,可以更好地调整方向与发展。立陶宛执意把自己排除在“17+1”之外,是一种短视行为,最终损失的只能是它自己的利益。(热点观察评论员)

编辑:赵妍
标签:
在信息的海洋中为您导航陪您去周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