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法特博物馆里张贴的拉姆兹小时候向以军扔石头的照片。(摄影 孙伶俐)
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孙伶俐)位于约旦河西岸拉姆安拉的阿拉法特博物馆里不仅陈列着很多阿拉法特的遗物,还有很多反映巴以冲突的照片。在1987年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时,有一张巴勒斯坦小男孩朝着以色列士兵扔石头的照片让人印象深刻。30多年过去了,照片中扔石头的小男孩已经长大,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已经成为一名巴勒斯坦著名的音乐家,还开办了自己的音乐学校。
在拉姆安拉的阿卡玛杰第音乐学校,拉姆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拉姆兹说,他1979年出生于伯利恒,他的童年是在拉姆安拉的一个难民营度过的。谈到当年为什么要向以色列士兵扔石头时,拉姆兹说,那时他才8岁,以色列士兵占领了巴勒斯坦的土地,他和其他难民营的孩子一起参加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但是他们只能用扔石头来表达抗议和愤怒。幸运的是,一名隐蔽起来的现场记者拍下了他扔石头的照片并登在报纸上,他的命运也因此悄悄地发生了改变。他说:“我们是第一批参加巴勒斯坦大起义的孩子,向占领我们难民营的以色列士兵扔石头,想把他们赶走。我是很幸运的,因为有一天我扔石头的时候,一名隐蔽在现场附近的记者拍下了我的照片,几个月后我在报纸上看到了我的照片。而且,这张照片成了1987年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的标志性照片,代表了孩子们用扔石头反抗占领者的一场大起义。”
拉姆兹在拉姆安拉创办音乐学校。(摄影 孙伶俐)
拉姆兹说,他从小就很喜欢音乐,但是作为一名难民营的孩子,连解决温饱都成问题,学习音乐简直就像天方夜谭,他只能把梦想悄悄埋在心底。那时他经常挨家挨户送报纸挣点钱,有一次送报纸,女主人认出他就是报纸照片上那个扔石头的小男孩。这名女士索来达是巴勒斯坦自由撰稿人和著名社会活动家,她给了拉姆兹很多帮助,邀请拉姆兹经常去她家帮忙打理花园,还安排了很多记者采访拉姆兹,他们成了好朋友。直到1996年,索来达的亲戚--一名音乐家从约旦回到了拉姆安拉,拉姆兹学习音乐的机会终于来了。他说:“我的生命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演奏音乐,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很穷,我住在难民营里,我家非常穷,没法提供学习音乐的机会,而且那时也没有音乐学校。所以我的音乐梦想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梦想。我就这样怀揣着这个音乐梦想直到1996年才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奥斯陆协议生效后,一些突尼斯和约旦的巴勒斯坦人被允许回到巴勒斯坦,其中一名男子是从约旦回来的音乐家,他决定在这里给年轻人开办一间音乐工作室。他是我的朋友索来达的亲戚,索来达告诉他,我认识一个积极进取的年轻人叫拉姆兹,如果你能让他到你的音乐工作室去学习,我将非常高兴。于是机遇就这么降临了。我开始学习中提琴,我的生命从这一刻开始改变。”
经过勤学苦练,拉姆兹进步很快,先在巴勒斯坦的国立音乐学校学习,随后获得奖学金去法国学习,成为了一名专业的中提琴演奏家,还创建了自己的巴勒斯坦音乐团队,把巴勒斯坦的传统音乐推广到世界各地。虽然生活在法国,但是他没有忘记巴勒斯坦的孩子们。为了让像他一样有着音乐梦想的巴勒斯坦孩子能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拉姆兹在法国开始筹集资金,并于2005年回到巴勒斯坦,创办了阿卡玛杰第音乐学校。他说:“我在法国学习时就开始思考怎样帮助那些有音乐梦想却没有机会实现的孩子们,这就是为什么我创办了非政府组织阿卡玛杰第,并在巴勒斯坦创办了阿卡玛杰第音乐学校,想帮助巴勒斯坦人尤其是孩子们改善他们的音乐生活,以及把音乐带到那些之前没有音乐的地方去。2005年,我在这里创办了阿卡玛杰第音乐学校,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我的音乐家朋友们从欧洲等世界各地到这里来支持我、帮助我。2005年9月开始上课的时候只有我一名老师,招收了拉姆安拉的40名学生,后来慢慢地就有了2名老师、3名老师,现在我们有40名老师,在巴勒斯坦和黎巴嫩难民营的10个分校授课。”
几十年过去了,拉姆兹已经成为一名音乐家,但是巴以冲突至今仍在继续。当被问到如果现在看到巴勒斯坦孩子向以军士兵扔石头他会不会阻止时,拉姆兹表示,让孩子们不要冒险是家长的责任,但是每个人都有生存和发展、反抗占领的权利。而他本人虽然现在不会再扔石头了,但是反抗占领的思想没有改变,只是选择了用音乐的方式来表达。他说:“孩子们并不是生来就要和士兵打架的,那些占领土地的士兵会毫不犹豫地向孩子们开枪,孩子们并不理解他们面对的危险。我们现在的音乐学校就是想给他们一个像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的正常的环境,让孩子们拥有美好的梦想,用积极的方式成长。每个人都需要表达情绪的方式,如果他找到了表达方式,他就能表达自己,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如此重要,不仅仅是音乐,因为能表达自己,体育也是这样。画画也是,很多人喜欢用画画表达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