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科技盘点:中国将造太阳探测卫星"全景"记录"太阳风暴"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潘莹、魏宇晨):本周,我们来关注国内外科技方面的最新进展。第二届亚洲消费电子展周三在上海开幕。此次展会中,智能眼镜、无人机等产品仍是展会亮点;美国“管道高铁”测试成功,未来从纽约到北京用时半天不是梦;中国科学家团队正全力以赴推进太阳探测卫星计划,将制造太阳探测卫星“全景”记录“太阳风暴”;中国科研人员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其潜力有望超过近来被看作诺贝尔奖热门的美国版基因编辑技术。
一向被视为消费电子领域风向标的“亚洲消费电子展”本周三在上海开幕。本届展会以“互联互通”、“创新”和“物联网”为主题,集中展示了3D打印、机器人、视听产品、智能家居、汽车技术及可穿戴设备等15大产品类别的技术创新。上海国际展览中心有限公司项目总监胡佳妮介绍说,VR、机器人、无人机仍是今年展会的“重头戏”,“这里产商的产品会更多的展示符合亚洲和中国市场,很多产品是为这个市场而定制的。今年可能比较关注的是无人机这块儿,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这块儿,还有机器人、传统的可穿戴,还会继续是今年的亮点和特色。”
近年来,AR、VR这类新鲜事物越来越多的被人熟知。如果说去年展会上这些技术还停留在试用阶段的话,那么今年的展会无疑是这些技术成熟的体现。此次展会上,不少企业顺应潮流推出了适用各类人士的产品和设备。一家做智能眼镜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我们技术方公司,我们希望能够提供更完整的应用场景的方案,所以现场你可以看到有我们有各行业的包括执法的、远程维修、医疗应用、包括物流、影视娱乐等相关应用的场景都有,帮助客户快速拥有自己的产品。”
据悉,亚洲消费电子展为期三天,许多知名企业,包括华为、阿里巴巴、宝马、英特尔、京东等还将在展会上进行前沿的主题演讲。相比去年,今年的展览规模实现了翻番,由原来的一个半的展厅增加到了三个半展厅,总展会面积达四万平方米,吸引了300多家企业参展。
“速度”一直是人类在发展轨道交通时的不懈追求。美国“超回路1号”公司11日在西部内华达州荒漠,首次对被称为第五种交通模式的“管道高铁技术”进行了首次公开测试。
11日,在内华达州的荒漠测试基地,伴随倒计时结束的声音,一个蓝色的推进测试装置沿铁轨加速疾驰,约5秒后借助沙堆减速停止。从零加速到60英里时速,约合每小时96公里,这个装置仅用时1秒。而这一技术的发明者“狂人”埃隆·马斯克提出的超高速管道运输意味着未来,从纽约到北京或许只需半天的时间。
这一“管道高铁”概念最初由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特斯拉汽车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2013年提出。依据设计,该系统采用磁悬浮技术。这一形似胶囊、运载客货的悬浮舱将在真空管道中依靠电力运行,时速接近音速。不过,相关技术在业界还存在争议,距离真正实现还有距离,比如如何应对地震、泥石流和地面沉降等安全隐患,而且对于地形复杂的区域长距离建设笔直管道的成本会非常高。乘坐管道高铁的安全性能否保障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有人担心,在管道高铁行驶过程中,由于速度极快,旅客的重力变化应该会超过现在的高铁和飞机,会经历失重或超重,旅客可能会感到不适或呕吐。
中国科学家团队正全力以赴推进太阳探测卫星计划,希望赶在2021年下一个太阳活动峰年之前,将其射入轨道,以完整记录太阳活动第25周的“太阳风暴”。
这一“太阳之眼”的名字叫“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5月9日,这一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前副台长甘为群研究员透露说,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先后发射了70多颗太阳探测相关卫星进入太空。中国的太阳物理研究位居世界第二,但用的都是“别人家”的数据。让中国自己的太阳卫星“飞天”显得迫在眉睫。
卫星的研制周期一般都很长,从最初的概念提出到最后发射上天一般需要10到15年,甚至时间更长。“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从2011年获得预先研究支持起算,到2016年4月完成背景型号研究,已经走过了近5年的时间。据介绍,如果今年下半年能够工程立项,“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有望成为中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
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日前报告了中国科研人员发明的一种基因编辑技术。有专家评论,尽管这种技术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其潜力有望超过近来被看作诺贝尔奖热门的美国版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是近来生命科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美国研究人员发明的CRISPR-Cas9技术是目前最为炙手可热的基因编辑技术,它能对基因进行较为精准和高效的编辑。但这项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容易形成“脱靶”。而最新公布的中国研究人员发明的这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能有效规避这种状况,让基因编辑技术实现精准、简单操作,大幅降低了基因编辑门槛。
《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评论说:“虽然这项新技术还处于初期,但有一些理由让我们相信它与现在普遍使用的美国版的基因编辑技术相比有多种优势,特别是在更精准的基因编辑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