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新闻写在大地上——“治国理政河北新实践”网络媒体“走转改”活动综述
来到河北之前,我做了很多准备,自认为对这里已有所了解。但到实地采访之后才发现,这里的变化,令人欣喜。
首次参加网络媒体“走转改”的中国青年网记者卢冠琼这样描述“治国理政河北新实践”集体采访活动。她说,“作为一名90后记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字、图片、视频,向全国传递河北发展的新面貌,推广典型让更多地区得以摆脱贫困,这是责任,也是荣誉。”
4月25日至29日,中央网信办传播局联合河北省网信办、扶贫办及有关地方部门,与人民网、新华网等14家中央新闻网站、部分地方新闻网站和新媒体的64名网络媒体记者,共同开展
“治国理政河北新实践”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采访活动
采访团队分两条线,5天全程共3200余公里,
(1)主团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底视察河北的路线,实地采访河北精准扶贫、推进唐山震后40年发展的生动实践;
(2)采访小分队奔赴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生前工作地,探寻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扶贫助农的先进事迹,推出一系列有深度、有温度、有品质的报道。
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的“走转改”活动,紧紧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网上主题宣传工作。活动开展以来,参与的新闻网站推出了一系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在网上形成了良好的宣传声势,逐步树立起网络媒体“走转改”的活动品牌和新形象。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三年前的河北之行,习近平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断。他鼓励干部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大家一起努力,脱贫致富奔小康,并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四项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
顾家台村记者争分夺秒采访(孙苗苗摄)
4月25日,骆驼湾村,记者编辑们专门采访了习总书记看望过的唐宗秀、唐荣斌老人,中国网信网记者马頔紧紧握住唐荣斌老人曾与总书记握手的那只手,深受触动,“谈及总书记的到访,两位老人依然很激动,用最朴实的话语讲述着自己当时的惊喜。听他们讲述当时的故事和现在的变化让我感触很深。”
71岁的唐宗秀用跟总书记握过的手跟记者一一握手(孙苗苗摄)
而今,唐荣斌家的土坯房已被修葺成木门灰瓦的徽派建筑,唐宗秀家的房屋整修将于今年6月完工,这得益于河北省的美丽乡村建设和金融扶贫政策。今后,两户人家将开设农家院,享受旅游扶贫带来的红利。
记者采访唐宗秀老伴,2012年底习总书记到他家走访(孙苗苗摄)
“老百姓不清楚什么是国家政策、顶层设计,但他们对于自己生活质量的改善,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是很敏感的。”“采访时,我明显感觉到村民都很有信心,相信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扶贫给山村带来的改变让新华视点的伍岳印象深刻。
84岁的王静蓉(音)兴致勃勃地介绍家里新盖的房子(孙苗苗摄)
扶贫攻坚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效率高、效果好。从果树种植、食用菌种植,到兰花养殖、长毛兔养殖,再到发展山区特色旅游,诸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的产业扶贫项目,为河北贫困地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成为农民实现致富梦的重要依托。
田岗村农民跟记者交谈(孙苗苗摄)
“村民们在与记者交谈过程中,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对于未来更加美好的日子,村民们都表示有信心。”南方网记者王瑭琳在文章《落实习总书记指示看阜平县如何把黄土变成金》中这样写到。
阜平县骆驼湾村,69岁的吴宝青跟记者交谈,她自豪地描述着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她家土炕上的情景(孙苗苗摄)
“用脚采访,用笔还原,用心感受,用情报道”
从精准扶贫到城市转型,治国理政河北省的新实践,恰如当下中国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历程的缩影,感召着网络媒体的记者编辑去记述,去体会。
阜平县大道村,村干部介绍果树种植情况(孙苗苗摄)
用笔还原基层,用心感受希望。5天时间记者们到阜平县骆驼湾村、涞水县白涧村、易县台底村、内丘县岗底村等5县16村,深入田间地头、百姓家中、生产一线等进行实地采访,直面最基层的老百姓,了解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用手中的笔记录基层变化的点点滴滴。
记者在涞水县白涧村(孙苗苗摄)
“在河北的土地上,从城市到农村,从干部到群众,留给我最大印象就是一片片希望的田野。”中国西藏网记者周蕾蕾发出这样感触。
南栗园铺村食用菌生产大棚记者采访(孙苗苗摄)
用脚丈量土地,用情报道成就。在阜平县,记者们见到了成片的香菇种植大棚、电商产业园;在易县,见到了“三优”苹果园示范园区、梁各庄现代农业园区;在涞水县,见到了白涧长毛兔股份制合作社;在内丘县岗底村,见到了李保国教授生前指导当地农民科学种植的核桃林地;在唐山世园会和地震遗址公园,深刻感受到震后40周年,唐山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唐山人民不屈不挠,热爱生命的精神……深入一线的采访,让大家看到河北农村探索扶贫的新模式、新机制,看到了农民教授李保国扎根奉献的太行山区的新变化,也看到了新唐山的浴火重生、成功转型。记者编辑们通过手中的笔和镜头,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传达给亿万网友。
记者们对这种安哥拉长毛兔非常好奇(孙苗苗摄)
来自中青在线的姜继葆说, “用脚采访,用笔还原,用心感受,用情报道,我们把深入基层一线的感受,所见所闻,全面的报道出来,让外界知道这里的生活。”
“一身灰,两腿泥”才能写出“有温度”的文章
舆论扶贫是网络媒体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助农扶贫的重要方式,也是网络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使命。记者编辑们重走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路,边走、边看、边感受,记录了基层一个又一个扶贫硕果,一篇篇精品稿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良好的舆论反响。
截至5月5日,共发布图文、视频、H5、VR等原创作品168篇,制作专题专栏34个,网站新闻、两微一端和全平台宣传作品总数达8000多篇,形成相关网络咨讯144万余条,活动主页面PC端和移动端浏览量近1.5亿次。
★ 新华网开启新华炫文客户端,首次无人机全程航拍,制作了《总书记来过的阜平农村现在是啥样》等作品给网友独特的视觉冲击;
★ 新浪微博设立的#美丽河北进行时#、#河北扶农助农新路子#等话题点击量近1000万人次,跟帖评论1.1万次,其中人民网【木门灰瓦的门楼,你能想象出三年前土坯房栅栏门的模样吗?】发出半小时就活动10万点击量,众多网友为扶农助农献计献策。
在原创的168篇作品中,77篇优秀作品被各网站转载。其中,央视网的《向总书记汇报,我们在奔小康的大道上》、南方网的《落实习近平指示,看阜平县如何把黄土变成金》、等十多篇有份量的稿件,阅读量多在20万以上,《震后40年新唐山成中国首个承办世园会地级市》单篇阅读量达到近40万。
网络媒体记者在采访结束后,纷纷表示要坚持躬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深入社会的第一线,把笔触和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通过“一身灰,两腿泥”,多写一些“有温度”的文章,从实践中提升和锻炼,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老百姓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