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控烟令一周年:百万罚单熄不灭一根烟
北京三个控烟劝阻手势
新华网北京5月31日电(于子茹)北京“史上最严”控烟令实施已一年,截至4月底,对违规单位和个人罚款共112.5万元,执法之严,可见一斑。
然而,一些公共场所仍是控烟重灾区。例如,在酒吧、夜总会、餐厅等公共场所,老板担心生意受影响,对抽烟的行为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少群众也觉得制止他人抽烟有些“名不正,言不顺”,选择放弃行使监督权。
截至目前,我国有16个大中城市立法控烟,其中,北京、深圳、长春等市出台的控烟条例被舆论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虽然这种“最严”显示了城市决策者、立法者控烟的决心,但距离公共场所无烟,仍有距离。
“执行难”问题暴露无疑。
在回答为何北京写字楼和网吧成为禁烟“死角”时,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副所长王本进表示,有的写字楼是大物业管,有些是分到承租户管理,管理中可能存在漏洞;网吧则分散在社区、街道、居民楼中,其控烟责任属于属地社区街道,需要各个社区街道加强日常管理。由此可见,监管难是“禁烟令”遭遇执行难的一大重要因素。
其实,这也是政策落地遇到“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通病。政府的行政资源是有限的,控烟工作仅靠某个部门的努力远远不够,指望出台个“条例”“规定”就能“毕其功于一役”也是不现实的。控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要靠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更要调动起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店主不敢监管“上帝”,下属不敢监管上司,归根到底,还是思维惯性导致的认知错位。他们的心态不难揣摩——吸不吸烟,是别人的自由,阻止对方可能会“生事”,忍受对方,只是吸几口二手烟罢了。殊不知,在公共场所抽烟,已是一种“违法”行为。
当然,公共观念的改变,还要靠舆论长期导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公众的吸烟观、监烟观,关乎控烟战役的成败。
正如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宜群所言,政府控烟立法是重要的一步,接下来的执法和公众参与更为重要,相关部门在继续保持严格执法的同时,多多发动群众参与控烟行动,尤其是大力发动群众举报吸烟现象,才能让控烟法规进一步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