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三会"聚首 科学家呼吁要为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创造更好环境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柳青):5月30日至6月2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三会聚首”。会议提出,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参会科学家表示,仍需继续推进科研机制体制改革,为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创造更好环境。
一个白色的人物立体模型,缓缓浸入漂着彩色薄膜的水池,十几秒后再次浮出水面时,模型上女孩的头发变成了栗色,微笑着的脸上唇红齿白。2015年,这项名为三维曲面精准着色的技术一经公布,就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主持这项研究的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昆说,这个项目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将计算融入到传统工艺之中,使传统工艺更加精准,应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因此吸引了很多企业前来洽谈合作。不过周昆说,因为在应用过程中遇到了障碍,目前他的实验室只对一家企业进行了授权:“因为这个工艺去年刚出来,所以在做相册过程中需要一些人为的干预的,比如说需要把一个模型固定在手架上面,要把水转印的膜要放在水里面,包括喷洒活化剂,这一系列人工的操作会给精确度造成一些影响,所以我们最近再购置一些机械臂,把自动化的程度做的更高,这样的话,这个技术就可以大规模的应用。”
周昆是目前国内可视计算与虚拟现实研究领域的领军科学家之一,由于在真实感图形的高效并行绘制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他与其他两名科学家一道,成为2016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的获奖人。周昆说,个性化制造是工业4.0的核心要素之一,企业希望能开发出个性化的、可定制的产品从而赢得更大市场,三维精准着色技术将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制造的一个范例,而推动这项技术的转化应用,就需要对现有的科研体制进行调整:“主要是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来看这个事,现在我们需要用机械臂来做精确的控制,希望整个过程不说全自动,至少自动化程度要非常高,这样的话我们就需要一些做机械的、做控制的把流程做的更加自动化。真要把这个事情做得好,需要不同学科的人一起来攻关一些问题吧,体制机制方面考虑,可以考虑在科研成果的评价方面可以鼓励合作。”
5月30日至6月2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三会聚首”,这是1978年以来规模最大的全国性科技会议。周昆遇到的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问题,也是很多参加科学“三会”的科学家遇到过的障碍。为了打破这些障碍,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从一开就建立在跨学科基础上。2016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的获奖人、北京大学化学生物系主任陈鹏介绍说,他的研究项目是通过了解蛋白质结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对蛋白质进行化学调控,用以发展蛋白质大分子药物。他认为,越是前沿的科技,学科交叉对于创新的推动作用就越是有力:“做细胞里面和癌症有关的蛋白,生物学家用传统的方法不能逐一的去研究,而化学家有很多有效的工具不能在细胞里用。我们现在就是在细胞里做化学反应,生物学家不能这么随心所欲的在细胞里做化学,化学家不能随心所欲在细胞里作反应,我们就真是做到交叉。我理解的创新就是之前没有过的事情从基础上先证明可能,然后再往实际去推动。”
陈鹏说,国际上基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药物很少,而大分子的药物对于糖尿病、癌症等病症治疗的前景十分广阔,他的研究成果中有很多都是处在申请专利阶段,就等着“落地”。但是对于这种“门槛”比较高的科研成果,以国际上成熟的经验来看,一般都需要专业的孵化机构来帮助推向应用,但是国内现在这方面的机构还比较欠缺,机制也尚待完善:“现在有一些很高端的技术,在这方面我们可能还要再降低门槛,让科学家能够真的把很多东西从实验室带到实际应用。就是实际应用在那儿了,做基础科学的也在这儿了,中间缺媒介,包括转化,包括知识产权怎么保护,还没有形成一个专业的团体来搭一个专业的桥梁。”
本次科学“三会”提出,必须增强紧迫感,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需的科技问题,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这就对现有科研体制机制提出更新的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2016年度陈嘉庚生命科学奖得主曹雪涛表示,这次科技“三会”再次强调了深化改革创新、弘扬创新精神,培养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等问题的重要性,相信在科研管理机制层面,未来将落实本次会议精神,为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应用创造有利的环境:“管理应该是促进和保护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创造的积极性,而不应该成为他们创新的阻力,核心要素就是释放大家的创造潜能,提供更好的条件或者说改变过去不合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