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美国如何防范打着科学的幌子敛财

2016-08-15 11:08:40|来源:新华每日电讯|编辑:王瑞芳

  最近,“巴铁”事件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这个所谓中国自主研发的“治堵神器”,不仅可行性遭到严重质疑,还有媒体怀疑有关公司打着科学的幌子、借P2P借贷平台行圈钱之实。其发明人、“民间科学家”宋有洲也因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而遭到嘲笑。在美国尤其是著名的硅谷,有很多草根创业者凭借奇思妙想在一夜之间变成亿万富翁,“大学辍学+车库创业”也是不少创业新贵的标配,那么,美国也有类似“巴铁”那样的争议吗?

  说到“巴铁”,不由得令人想起美国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2013年提出的“超级高铁”。其大体设想是,在地面上搭建类似高铁轨道的真空管道,再让胶囊状客舱悬浮其中。“超级高铁”工作时,像炮弹一样把客舱发射出去,其行驶速度比飞机还要快两倍。马斯克认为,这是“协和式飞机、电磁炮和空气球桌的结合”,是继飞机、火车、汽车和轮船之外的“第五种交通模式”。如果“超级高铁”可行,从旧金山到洛杉矶600公里的距离,只用半个小时即可抵达,而票价却估计只有高铁的十分之一。

  研究生只读了两天就辍学创业的马斯克,被称为现实版“钢铁侠”。他一手打造的特斯拉是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军者,而他的SpaceX更是让美国进入了商业航天时代。马斯克的粉丝把他视为神一般的人,但“超级高铁”概念一提出,依然质疑声四起。美国第一大报《今日美国报》和福布斯等都曾发表文章,认为其方案面临很多技术与现实难题,根本行不通。尽管马斯克从一开始就强调,他只是出点子,抛砖引玉,自己没有计划修建这个系统,但还是有不少人怀疑“超级高铁”是超级大骗局,是一种敛财工具。

  风险越大的地方,利润就越大。“巴铁”技术上是否靠谱,是否值得投资,要交给真正的专业人士去判断,记者不敢妄言。但在美国,马斯克“超级高铁”的设想,确实引来了一批感兴趣的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和创客。目前,两个领头羊分别是“超回路1号”公司和“超回路运输技术”公司,其中“超回路1号”公司融资总金额已经超过1亿美元,今年5月更是在200多名投资人、合作方和媒体记者见证下首次公开测试了“超级地铁”的推进系统。

  美国科研投入是多元化的,有政府、有企业、有社会民间团体如基金会,乃至一些亿万富翁也纷纷为科研慷慨解囊,其中有不少民间资本投入到探索性的高风险新兴行业——除了“超级高铁”,还有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癌症医疗等,这些领域都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健康与福祉。可以说,有了这种万众创新的氛围,加上专业人员的严密论证与实验,对失败多几分宽容、对研究少几分功利,各种奇思妙想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才有可能培育出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乔布斯。

  再说“超级高铁”,就在美国舆论以为“超级高铁”向现实迈近了一步时,剧情又略有反转。“超回路1号”公司最近爆发内斗,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布劳根·巴姆布劳根等一波人马被离职,他们随即指控公司管理层滥用资金、中饱私囊及潜规则女下属,指控“这些不了解技术的‘有钱人’基本不花时间去了解技术的潜力,相反他们主要靠的就是吹嘘”,指控公司现在走市场驱动型而不是工程驱动型路线。尽管“超回路1号”公司认为这些指控“纯粹是无稽之谈”,但对于这家初创公司到底是不是在认真做技术,资本市场肯定是要认真思量了。

  打着科学的幌子敛财,美国还真是有先例。以“颠覆性”血检技术闻名的美国公司西拉诺斯,就是其中之一。这家公司由19岁从斯坦福大学退学的伊丽莎白·霍姆斯于2003年创办,其研发的血液检测技术自称只需几滴指血,就可以进行200多个项目的检测以及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病情诊断,通常快至数小时内交出检测结果,比静脉抽血等传统验血方法效率更高、价格更低。西拉诺斯因此成为硅谷近年最受关注的初创企业之一,估值一度高达90亿美元,霍姆斯更一度被誉为“女版乔布斯”。

  但是,伴随西拉诺斯和霍姆斯知名度蹿升,媒体和医学界对这家公司所谓的创新血检技术提出质疑,认为公司夸大了其血检技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美国监管部门从去年开始介入调查,结果发现其位于加州的一家实验室存在严重违规行为,直接危害患者健康和安全,因此于今年7月做出了一系列处罚决定,包括霍姆斯至少两年内不得拥有与运营实验室等。于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持有公司一半股份的霍姆斯的身价从高达45亿美元降为零,现在她正面临美国执法机构的犯罪调查及至少8项来自患者的集体诉讼。

  回到“巴铁”问题上,这件事已不再限于技术争议,很多人更关心它到底有没有P2P融资方面的问题,这需要有关监管部门给出答案。美国P2P平台主要是借贷俱乐部和Prosper两家,对个人投资有一系列规定,如投资额不得超过个人净资产的10%、最多可投资3.5万美元等;而中国P2P平台有数千家,鱼龙混杂,“跑路事件”接二连三,怎样进一步监管?怎样健全政策?也许可以借着类似“巴铁”的争议,进一步明确相关规范。

  当然,作为信息传播者的媒体,或多或少要从“巴铁”报道中汲取教训。科学类报道要多方求证、客观平衡,不要人云亦云地“今天把您吹上天,明天把您贬到地”。从“韩春雨事件”到“巴铁”事件,这种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林小春)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