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莫日根民间艺术团”——好猎手再出发
鄂伦春传统狍子皮服饰 刘建峰摄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刘建峰):“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遍野打也打不尽”,这首经典的鄂伦春民歌《高高的兴安岭》曾经风靡全国。画面感极强的歌词,仿佛让人看到勇敢的鄂伦春猎手正骑着骏马穿梭在浓密的原始森林间。然而,世代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早已改变了生存方式,如今,猎人的子孙们用一种新的方式保留住祖辈的生活印迹,传承着本民族独特的传统和文化。
现在这一幕经典的场景已经被搬上舞台,二十几个身着狍皮服饰的鄂伦春人,正在舞台上载歌载舞。简单的舞蹈表达,喜悦的歌声传递,这正是鄂伦春民族传统舞蹈《斗熊舞》。
关永刚说:“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斗熊舞》,(鄂伦春的)猎人们打猎归来,整个部落在庆祝,围着篝火,跳《斗熊舞》。”
关永刚,一个身材壮实的中年鄂伦春汉子。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莫日根民间艺术团团长。“莫日根”在鄂伦春语中是“好猎手”、“英雄”的意思。舞台上表演《斗熊舞》的都不是专业的舞蹈演员,他们全部来自鄂伦春自治旗古里乡的鄂伦春族村民。
说到“莫日根民间艺术团”的成立,还有些偶然。2013年,鄂伦春自治旗古里乡要搞乡庆,于是乡里临时抽了些青年人组建了一个团,准备表演一些节目。演出结束后,大家还觉得有些意犹未尽,在乡政府的支持下。艺术团便在民政部门备了案,起名为“莫日根民间艺术团”。
艺术团成立之就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团员基本没有经历过游猎生活,鄂伦春语言退化严重,很多团员都不会说鄂伦春语,更也不懂鄂伦春族民俗。所以艺术团请来了自治旗文化馆的老师,一点一点教舞蹈动作,普及民俗传统,一句一句教唱民族歌曲。鄂伦春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口口相传,面对面教授是唯一的传播途径。艺术团里鄂伦春语较好的吴秀敏大姐,也就承担起语言老师的工作,教年轻的团员讲鄂伦春语、唱鄂伦春歌。
吴秀敏说:“现在我们民族年轻人的民族语言说得都不太好,也没有这个语言环境。所以就得慢慢教,一句一句教。”
从排练、到演出,到巡演,莫日根已经走出了一大步。当地政府始终关注和支持莫日根民间艺术团,还给予了固定经费支持。参加公益义演活动的团员,还有补助。另外从服装、道具的购买制作上古里乡也给予了帮助。古里乡乡长白鹏英说:“我们在服装,在道具,从购买、制作、原材料方面给予很大的资金支持。猎民想要制作一些兽皮、桦树皮的制品,我们提供一些原材料。”
如今,受莫日根民间艺术团的影响,古里乡很多五六岁的孩子都会用鄂伦春语演唱民歌。登上过大舞台的莫日根民间艺术团,带给了每个团员更多的自信心,同时也增添了一份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关永刚说:“我们莫日根艺术团不仅代表古里乡,我们出去演出的时候,更是代表着整个鄂伦春民族。”
说这句话的时候,关永刚团长坚定自信。因为全国的鄂伦春族人口只有8659人,能够登上舞台进行鄂伦春民族歌舞表演的团体更是凤毛麟角,莫日根民族艺术团就算是其中的一个。说到未来的发展计划,关永刚团长表示,要继续吸收新团员,争取排演新的舞蹈节目。当然,莫日民间根艺术团还有更大的目标。
关永刚说:“我们也想走出国门,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鄂伦春,北方的游猎民族。”
这就是莫日根民族艺术团,他们来自大兴安岭腹地——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古里乡,这里距离北京有1800多公里,是鄂伦春族世代居住的地方。27名业余的团员,业余时间进行排练,一个不发工资的艺术团,在传承鄂伦春民族文化的道路上,鄂伦春的好猎手们已经勇敢地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