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芬兰学习如何发“低保”
据芬兰当地媒体报道,芬兰社会卫生部起草的“基本收入”实验草案已基本就绪,有望于2017年1月起正式实施。消息传到中国,最受媒体关注的竟是芬兰人“每个月不工作也能领560欧元(约4200元人民币)”。其实,芬兰本国民众对此并不乐观,因为政府发放“基本收入”的前提是,取消现有的失业补贴政策。
对于有工作的人来说,在拿正常工资之外还能领到560欧元免税的“基本收入”,当然是一桩好事;但对于失业者而言,与过去相比,他们到手的钱其实变少了。依据原有的失业补助体系,芬兰人在失业后最初500个工作日内,可按照原工资一定比例领取失业补助,有孩子的人可领60%,没有孩子的比例要少一些。500天后若仍失业,可转为领取每个工作日32欧元的基本失业补贴,约合每月660欧元。
正因如此,有社会工作者感慨地说,“基本收入”制度实际上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准。有些人原来的工作不错,如果想要换工作或休息一段时间,他们在离职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原本能过得相当不错,但实施“基本收入”制度之后,这些人将不得不申请低保。
事实上,芬兰用“基本收入”取代失业补贴,目的是鼓励人们去找工作,提升社会就业率。在现有制度下,一旦人们找到工作,失业补助就会被取消,但如果是新入行者,工资水平可能还没有失业补助高,因而对人们参加工作构成了障碍。而在即将推行的实验中,“基本收入”不会因为找到工作而取消,也就消除了人们对新工作望而却步的弊端。
在这里要提一句的是,“基本收入”取代的是失业补助,而非所有补助。比如最低生活保障、住房补贴以及广泛的社会福利,仍将继续实行。也就是说,一个人在领取了“基本收入”后,如果日子过得不好,还可以去申请低保和住房补贴。
芬兰的最低生活保障不是一个固定数额,而是在调查申请者一切经济来源、生活现状后,对其基本需求做出的评估。比如,政府可以给你钱去买一双新鞋,但不会资助你去国外度周末。由于目前的失业补助很优厚,记者曾听说有人仅靠失业补助和低保过了20年的逍遥生活,还偶尔会去国外旅游。在失业率逼近10%的芬兰,本届政府想要通过“基本收入”制度鼓励人们走出舒服的失业状态、走向工作岗位,其初衷不难理解。
不过,这其中存在一个经济学问题:多大数额的“基本收入”才能鼓励人们去找工作?如果按照去年社保局建议的800欧元,恐怕财政担负不起;如果数额过低,又达不到效果。比如,领取“基本收入”后再找一份临时工作,如果月收入还不到1000欧元的话,那还不如放弃工作,直接申请低保更划算。芬兰社保局经过调研后,提出的草案是每月560欧元。这个数额略低于现有失业补助,又能给人们提供找工作的动力。不过,这一制度设计的效果如何,还要看最终的实验结果。
不管怎样,“基本收入”制度的最终目标是简化评估程序、改善就业水平,其设计初衷是消除“懒汉”心态,激励更多人从事工作,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一些中国媒体透露出来的羡慕之情,似乎找错了方向。我们国家现阶段应该学习的,恰好是芬兰现有制度中对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充分评估与保障,比如不会随“基本收入”实验而消失的最低生活保障、住房补贴以及细致的税收政策等,这些经济工具是保障人们基本权利、调节收入水平的砝码。(李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