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纪实:高新科技助力中国健康生活
用于展示的的3D打印设备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马洁 向菲):国务院在近日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新科技被运用到了现代医学当中,给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青岛市积极利用新科技增强医疗服务能力,为半岛地区人民的健康谋福祉,同时也为全国的新科技与医疗相结合树立了典范。日前,记者专程前往青岛,了解3D打印技术及达芬奇机器人在当地医疗领域的应用情况。
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发展迅速,但在眼科领域才刚刚起步。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落户不久的“青岛市3D打印眼科应用研发中心”,市立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周占宇教授介绍说,目前,3D打印和眼科的结合已经实现了第一步,打印病人的眼眶模型已经被运用到了临床中。医生在为眼眶骨折的病人进行眼眶骨折整复手术时,由于眼眶面积狭小,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复杂,手术风险会比较大,另外,由于每位病人眼眶的骨折形状、大小千差万别,手术中植入物的形状、尺寸也就不同。在手术以前,根据病人眼眶CT薄层扫描的数据,通过3D打印技术,先打印出病人骨折部位的眼眶模型,可以帮助医生熟悉手术部位的具体情况。周占宇说:“我们先把(植入物的)形状和大小,都根据打印出的病人的眼眶模型把它确定好以后,然后直接植入病人的眼内。我们打印模型,根据模型把植入物进行预成型,这样缩短手术的时间,提高手术的效率。这是我们3D打印眼科应用研发中心在病人身上应用的第一步。”
青岛市立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周占宇手持3D打印的病人的眼眶模型进行讲解
相比传统手术,借助3D打印,医生可以“预成型”手术材料,这将大大节省病人的手术时间,减少感染,加快术后康复的速度。青岛市3D打印眼科应用研发中心的成立,填补了国内眼科领域和3D打印技术结合的空白。未来,随着材料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3D打印技术将逐渐从手术前模拟,向打印可植入物方面深入进展,并争取实现角膜等具有生物活性的组织的打印。周占宇主任说:“在3D打印方面,首先运用的就是骨科、康复这些科室,还有就是口腔。在眼科里面,眼眶专业和骨科实际上是非常接近的,所以,现在在这方面应用是比较稳妥的一步。下一步,就是打印可以直接植入人体的植入物;再下一步,我们就是希望能够打印出具有生物活性的组织,包括角膜,还有其他的一些。”
作为高科技助力健康中国的另一典型代表,达芬奇机器人在手术中的应用可以让手术操作更为精准,使病人的机体损伤降到最低,为患者带来福音。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是山东省最先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医院。自2014年装机以来,青大附院共完成927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单机手术数量居2014年装机的10家医院中的第四位。目前,青大附院多个科室都在手术中应用了达芬奇机器人,并借助达芬奇机器人精准的操作,完成了多项“世界首例”。通过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医院心外科还成功地为一位81岁高龄的患者实现了手术。
青大附院院长助理吴力群
与一般意义上的机器人不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并不是机器人自己单独进行手术,而是将一个高清的摄像头放到手术野里,通过医生的操作进行手术,就像开飞机一样。人机合作共同完成手术,为手术操作带来了很多的便利。青大附院院长助理吴力群介绍说:“一是全三维立体图像,人在看的时候不需要再带眼镜了,手术视野会放大10倍左右 。二是机器人的操作系统完全模仿人手腕动作,活动范围非常大。三是可以降低手术者的疲劳。机器人有防颤系统,不会发生做手术时‘手抖’的现象。”
不仅手术操作变得更为精准、省力,达芬奇机器人的应用最重要的是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作为目前最好的微创手术系统,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对病人机体损伤最轻,因此住院时间会显著降低,高龄病人尤其受益。住院时间的缩短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家属的陪床问题,也同时降低了病人家庭的经济开支,给家庭减负不少。吴力群说:“微创很重要的优势就是能够早出院、早康复。手术创口也由原来的20多公分减小为一公分左右。手术切口的缩小也让病人的术后住院时间从原来至少七天缩短为三天左右。”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顺利推广离不开市民们对于新技术的渴望和支持,以及医院的“公益性定价”。吴立群介绍道,目前医院将达芬奇机器人的开机费用定为三折,手术用的机械臂一个是6000元,医生们都在精打细算使用机械臂。机器人的精准操作,再加上相应费用的降低,使得应用达芬奇机器人的性价比很高。
不论是3D打印,还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现代高科技与医学的结合都推动了医学的进步,为增加手术的便捷度、精确度,提高救治效率,减轻患者痛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除此以外,在中国,还有其他的高新技术在与医学相结合。未来,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和医学的不断结合,科技将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