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幸运光环”将迅速消散
过去的一周,国际社会和全球市场都经历了一场“特朗普风暴”。在这位言辞夸张、喜好作秀的候选人出人意料赢得美国下任总统宝座后,舆论和市场的反应先是恐慌、后是困惑、到最后居然有一点兴奋了。特朗普胜选本身带有鲜明的“小概率”特点,让人有一种此人格外走运的印象。这种“天助特朗普”的光环放大了特朗普个人的优点,也让人低估了他执政带来的挑战和风险。随着特朗普人事任命、政策理念和社会反应的逐渐清晰,其“幸运光环”将迅速消散,可能使其国内支持率迅速走低,诱发特朗普个人及团队将更多“祸水东引”、“民粹主义”、“本土保护”的想法付诸实践。
特朗普开始兑现选举承诺
特朗普当选后,美国股市和全球资本市场在短暂恐慌后又迅速反弹,并未像之前投资机构预测的发生大幅回调。这一反常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国际社会认为“候选人特朗普”不同于“特朗普总统”,他在竞选中的大部分激进政策不会付诸实践。人们认为,特朗普的实际政策会与其选举承诺相距甚远,他不会让美国发生180度的偏转。
在特朗普团队公布“初步政策框架”后,外界发现特朗普并不会口是心非。这些政策虽然没有竞选言论中的那么夸张,却更加具体、具备可操作性。这意味着特朗普团队在竞选的过程中就已经在考虑如何把那些夸张的承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已经够让人可怕的了。在“政策框架”中,包括在美墨边境建筑高墙、对外国人犯罪实行零容忍、实行各种手段遣送非法移民、停止联邦政府对非法移民的任何救助、撤销金融危机后提出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废除奥巴马医改法案、执行更加带有“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等等,几乎与特朗普之前的竞选言论高度一致。
事实上,特朗普提出的这些政策并非原创,很多是美国保守势力长期以来的诉求。由于这些政策要么成本太高,要么过于激进将引发社会强烈反应,要么有损美国的国际形象和社会良知,要么可能重复历史错误,多数美国精英认为这些政策不具有可操作性,甚至很多应该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特朗普却偏偏不信这个邪,想让美国从奥巴马任内8年的进步主义方向急转到保守主义大本营,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正好印证了美国国内部分民众的“最坏情景”。
特朗普团队难弥补其个人缺陷
胜选后,美国舆论开始重新开扒特朗普的团队及其内阁的潜在人选。之前由于特朗普本人胜选几率渺茫,这些特朗普背后的能人并未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但是当美国多家主流媒体把潜在的内阁名单梳理了几遍后,却发现这份并不长的名单里只有四类人:一是郁郁不得志的非主流精英;二是和特朗普一样的政治门外汉;三是已经在小布什政府时期证实了除忠诚外优点不多的年长官僚;四是共和党内部最保守、最信奉上帝的老牌政客。这些人或许确实代表着美国部分民众和其利益,但总体而言难以代表美国的未来、先进生产力和具有吸引力的价值观。
特朗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用人危机”。首先,因为他在竞选中过于激进、具有“民粹主义”、“种族主义”倾向的言论,美国精英阶层并不接纳他作为国家的合格领导人。不少人为了避嫌或者免遭骂名,有意与特朗普保持距离,甚至公开投书反对其竞选。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这些精英吃穿不愁、生活优越,自然没有动机在此时改弦易辙,再次投奔特朗普的阵营。其次,特朗普的所有政策主张几乎与民主党支持者完全相左,奥巴马、克林顿时期供职的成熟官僚对特朗普心存疑虑,不少自由主义信念坚定的人对特朗普高度反感,这种敌意也使特朗普几乎无法留任和招募奥巴马任内的“老人”。在特朗普会见奥巴马时传出的“白宫群英生气照”中,这种赤裸裸的敌意可见一斑。最后,美国真正的精英不愿趟这滩浑水。特朗普上台后,他也曾经在华尔街、华盛顿广撒“英雄帖”,希望招募一些奥巴马都请不动的“大神”入阁,但陆续吃到多次闭门羹。美国跨国公司的高管不认为在这种时候跳进华盛顿有任何名利可收,自然不愿出山。
特朗普最近推出的“公开招聘4000名副部级官员”更凸显出其选人、用人上的无奈,证明了其团队根本没有对组织庞大的美国政府有预先准备。这种选聘表面上公平公开,却隐藏着选聘过程中的巨大操纵空间,可能选出一些对特朗普有个人忠诚、野心勃勃却能力有限的人员。这一仓促搭建的草台班子如何辅助一个毫无公职经验的人担任美国总统。
“特朗普效应”继续撕裂美国社会
与奥巴马截然不同,特朗普是在一个“分裂的美国”背景下上任的,对特朗普的评价高度两极化。对一些人来说,选择特朗普只是一张对“希拉里”和社会现状的否决票,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特朗普是美国“保守文化”的象征,是他们获准消灭异己的凭证。特朗普当选后,“白人至上”主义者似乎打了鸡血,而少数族裔的不安和恐慌感则在持续增加,针对特朗普的社会抗议持续不断。最容易受到这种情绪感染的无疑是年轻人。在美国学校中,种族主义活动不仅更加猖狂,也更容易引发民众的关注和联想。
在激烈社会反应下,执政领导人很难维持较高的民意支持。奥巴马已经用医改证明了这一规律,而特朗普却在还未执政时就已经面临这一困境。(李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