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 被屏蔽的舆情
柳友娟制图
距离美国大选结果尘埃落定已然两周,但各方针对特朗普和希拉里之间胜败原因的理性分析以及对大选结果的情绪表达依旧沸沸扬扬。
在这场被称为精英与“草根”的对抗中,民调结果与现实大相径庭,不禁让人疑惑:美国舆情“跑偏”背后,什么被忽视了?对当前网络时代的舆情把握和分析,需要怎样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今天,我们又能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记者专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海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高子平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管理学博士胡雯。
青壮年失业率成胜选依据
解放周一:相较于美国主流声音对大选结果的“震惊”和“失望”,还有一些声音认为,按照美国社会当前的情况来看,特朗普当选实属“意料之中”。您带领的海外人才研究团队本身并不研究选情,这次是什么契机让你们把目光投向了这里?对于特朗普的胜利,是否感到意外?
高子平:美国大选确实不是我们的海外人才研究团队主要的研究方向。但是,在今年9月初,结合对美国的劳动力市场的数据分析,我们就得出了结论:除非出现不测事件,否则,特朗普将会当选总统。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关注外国留学生在美国就业的问题,因为在美国就业的难与易、就业满意度的高与低直接影响了留学生们是否回流的选择。早在2012年,美国就提出了STEM (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法案,也就是“科技工程留学生就业法案”。通俗地讲,就是为外国理工科的硕博士毕业生打开留美工作、定居的大门。
我们注意到,这个法案几经修改,至今没有被通过。按理说,这样一个吸收人才的法案,不应该如此“命运多舛”,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是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了问题。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移民问题向来是大选争论的焦点之一。可以总结出的规律是,经济一旦低迷,移民问题必然更受争议,因为移民的规模、层次和结构直接关联整个美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了本土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这让我们意识到,在全球经济形态系统全面转换的今天,必须从更广泛的层面去理解美国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变化。
解放周一:但是,从美国近几年发布的数据来看,经济呈复苏的状态。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格局究竟是如何影响这次选情的?
高子平:从表面上,经济的确在复苏。然而,我们不能泛泛地看这些整体性数据,而要明确一点,那就是GDP的增长未必能带动就业率的提高。要问的是,统计机构发布的即时就业率提升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摇旗呐喊要特朗普上台呢?是不是原有的就业率统计方式出了问题呢?
在我们进行海外人才研究时有一个习惯,就是不看信息采集的结果,而先察看其过程是否存在问题。怀着这样的态度,我们发现,原有的就业率统计确实出现了漏洞,官方拿着所谓低失业率的数据“表功”,实际上背后隐藏了巨大的失业人口。在美国,还有相当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根本没有进入劳动市场,他们没有被登记到失业行列是因为他们甚至连工作都没有开始找。
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至2015年间,美国青壮年(25-54岁)劳动力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比例从16.91%稳步攀升至19.15%。这部分群体拿不到救济金,得不到社会的救助,被完全排除在市场竞争体系之外,是彻底的“边缘者”。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可能对现状满意?
事实上,这些青壮年连接着一个个家庭、一个个朋友圈、一个个所谓的“美国梦”。所以,当特朗普在2015年首次宣布参选总统时嚷嚷着“美国梦死了,我要把它找回来”的时候,美国的精英阶层没有意识到特朗普在对谁讲话,他说出了谁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