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故事"助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段秀杰):日前,由中国顶级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负责扶贫工作的最高政府机构国务院扶贫办公室联合发布了《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扶贫蓝皮书)。这个首次发布的蓝皮书概括了过去三十年中国减贫的巨大成就以及成功经验,在发布会同时举行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联合国机构的代表一致认为,中国到2020年消除现行标准下全部极端贫困人口的目标与去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到2030年消除极端贫困、让所有人的生活达到基本标准”的发展目标高度一致,中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的减贫目标。中国的扶贫事业不仅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智慧。
出席研讨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在介绍编撰蓝皮书的初衷时表示,“中国扶贫故事”需要与世界分享。他说,“当前我国正处在扶贫攻坚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从理论上概括和解释中国的扶贫实践,迫切需要分析和认清我国扶贫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挑战,迫切需要及时地总结和分享各地的扶贫经验和做法。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扶贫道路,《扶贫蓝皮书》一开始就设计成中英文版,将通过世界著名出版社出版蓝皮书的英文版。”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已经有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国家制订的“十三五”规划确定了到2020消除贫困的目标,打响了“精准扶贫”的攻坚战。2016年是攻坚战的第一年,前不久公布的数据表明,全国已超额完成1000万人脱贫的年度目标。中国目前最低扶贫标准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855元人民币,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相当于每天2.2美元,略高于1.9美元的国际极端贫困标准。在收入量化指标外,扶贫标准还辅以“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安全住房)的综合标准,确保中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时,社会上的所有成员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扶贫蓝皮书》总结了五点中国的扶贫经验,其中第一条是“坚持通过发展减贫”。据统计,从1990年至2012年,中国国民收入每增加1万美元(2011年购买力平价)平均可减少4.8个贫困人口,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平均只能减少1.5人。中国凭借在长时间内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高的经济增速和更高的减贫效率,实现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
在2016年涌现出一批行之有效的地方扶贫成功案例,其中四川巴中市的“金融+”助力精准脱贫就是其中之一。位于四川东北部的巴中市所辖地区均是国家级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区。重大疾病、重大灾害、缺少资金、缺少技术是致贫的主要原因。近几年,巴中探索出通过金融扶持、依托区域发展的扶贫思路,取得显著成效。预计到2017年年底,两个县将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巴中市扶贫移民局副局长米丽向记者介绍了当地的做法。她说,“我们的项目是‘长短结合’。短期的是‘五小’经营项目,小家禽、小鱼池、小药园等等,长期的我们有三个工程:核桃、巴叶、茶叶,还有乡村旅游,这些是规模化经营,采用长短结合方式带动产业发展。对没有经营能力的这部分人我们采取委托方式发展增收,在自愿的前提下同一些新兴主体(企业)签订协议,委托经营发展,按照约定保利分红。通过不同渠道致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用小贷款来促进大产业的做法。”
中国的扶贫成果一直受到联合国的高度评价。出席研讨会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的官员谷青表示,当前国际局势不稳定给减贫带来严峻挑战。据联合国统计,到2014年年底,全球因战乱逃离家园的人高达6000万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高值。谷青说,联合国在实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高度重视中国的成果和经验,促进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她举了一个最新的事例:“我们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网络让(中国云南)彝族的刺绣项目与尼泊尔的一个手工艺扶贫项目做了一个跨界融合,尼泊尔那边是做羊绒制品,彝族社区是做刺绣。我们主办了一场刺绣在尼泊尔羊绒上呈现的时装秀。两个社区很好地融合,同时也让中国的扶贫经验惠及到像尼泊尔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在中国哲学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直是美好的愿景。中国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与其他国家分享发展成果。相信“中国的扶贫故事”未来将会在世界其他地方谱写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