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专家:寨卡病毒感染输入性病例增加在预料之中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潘莹 广州站陈慧婷):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15日通报说,广东省新确诊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这是继此前在江西确诊的第一例病例后,中国内地确诊的第二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散发病例为何持续增加?是否会造成暴发和流行?民众应该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广东确诊的这名患者为男性,28岁,近年在委内瑞拉经商。今年2月12日,广州白云机场口岸卫生检疫人员对入境旅客进行检疫查验时,现场红外测温仪报警,卫生检疫人员马上根据红外图像找到了这名旅客,进行医学排查,并最终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中国检验检疫部门在入境口岸首次检出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建介绍说,经过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14日开始就退烧,皮疹开始消退。现在还没有完全康复,因为他目前病毒还有,小便里还有唾液里都还有病毒,所以我们还要继续隔离观察。”
本月9日,江西也报告了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确诊病例,这是中国内地首次报告相关病例,患者发病前也有委内瑞拉旅行史。该患者已经在14日痊愈出院。
在一周内连续报告两个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这是否意味着病毒传播形势发生变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出血热室主任李德新研究员介绍说,散发病例的增多在预料之中,但暴发流行的风险依然很低,“散发的输入性病例是会不断出现,因为南美疫情没有结束,东南亚也是老疫区,会陆续出现散发输入性病例。因为我国目前是冬季,温度较低,蚊虫活动强度不大,数量少,虽然有散发病例,但不足以在我国引起局部流行和暴发。”
尽管大面积流行的风险很低,但病例输入的风险持续存在,疫情防控仍然不能掉以轻心。李德新说,目前,检验检疫部门和卫生部门正密切合作,对于来自疫区的旅客、自己申报有发热症状或者入境筛查出的发热病人进行严密监测,必要的情况下,会采取唾液和尿液标本的病毒核酸检测。
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蚊子。李德新指出,随着输入性病例的增加,以及温度升高和蚊虫数量增多,未来不排除出现本土病例的可能性,将继续加强医疗机构相关监测和实验室检测能力,“(检测)试剂发到省疾控中心和计划单列市的疾控中心,还有一些重要的口岸,比如广州和深圳口岸。我们在准备提供更多的试剂,提供基层地市级的疾控中心,让他们也能检测。”
据介绍,中国将继续加强对寨卡病毒的防控,包括对病毒传播媒介——蚊子的数量和密度进行监测,一旦发生局部暴发流行,将进行大规模的媒介控制,通过灭蚊来减少病毒传播。
目前,还没有针对寨卡病毒的有效疫苗,也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尽管这种病毒对于一般人群危害不大,但是却有可能对怀孕妇女造成威胁,被认为与新生儿小头症病例增加有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倪大新建议说,民众应该通过灭蚊来加强个人防护:“在蚊子多的季节,要个人做好防护,防止蚊虫叮咬,穿着长袖衣物,使用避蚊剂,利用空调降温,喷洒灭蚊药物等。通过这些综合防控措施,我们有能力即使在蚊虫密度高的季节也可以控制(疫情)。”
目前,世卫组织并不建议针对寨卡病毒病采取任何旅行或贸易限制措施。但疾控专家提醒民众,孕妇及计划怀孕女性近期要慎重考虑前往发生疫情国家和地区。有相关国家和地区旅行史的人,一旦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