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丝路城市"需加强基建和公共服务合作
国际在线消息:2月26日,由上海社科院智库团队编写的《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6)》在京发布。本报告以 “丝路城市”为2016年度主题。
蓝皮书认为,当代意义上的“丝路城市”(Silk Road Cities)主要指处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范围内,在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对外经济交往等方面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和具有影响力的枢纽性城市。这些城市大部分是所在国家的要素流动节点和增长极,对所在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从地缘视角上看,“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发展必然带动一批沿线城市作为联系枢纽、控制节点而加速发展崛起。值得关注的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层次内涵在于关注沿线区域和城市的互联互通与产能合作,这就使得“丝路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城市间网络体系的建构,从而使这一城市群体必须共同塑造网络属性和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丝路城市”之间的发展程度也有较大差异,同时各地区的城市普遍面临大城市病、“伪城市化”、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等问题。因此,“丝路城市”间通过网络互动合作解决城市与区域的发展问题,树立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便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蓝皮书指出,工业化滞后带来的过度城市化,形成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巨大需求,是“丝路城市”广泛合作的关键领域。南亚地区的城市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有着巨大需求,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成为“丝路城市”战略合作的关键领域。尽管南亚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亚洲和世界来说均处于较低水平,但事实上与南亚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相比较而言,仍出现了脱节的情况,出现了与中国的半城市化相比更为严重的问题,即过度城市化。
“丝路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区域性差异,也使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城市群体的当前状况及未来发展潜力。本报告提出的“国际城市2.0”概念,在于关注国际城市发展内涵和外延的双重提升,其关键之处在于对传统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理论的修正与反思。本年度的报告对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一带一路”区域“丝路城市”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从而发现发展中区域和新兴市场区域城市的经验和规律,以期寻找与西方城市主导的世界城市网络不同的城市互动模式,并对广大“南方”区域的城市发展思路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