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可合作共赢

2016-03-05 15:46:39|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雪莹

  原标题:政协委员眼中的“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廖亮):2015年3月5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头年。作为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也成为了今年两会中的热点话题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现代服务科技研究院院长孙林夫今年的提案就与“中国制造”有关。他向记者介绍说:“新一次的工业革命,比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等,都在推进企业之间的协同,以及智能制造。我们国家有很好的基础,新一阶段如何应对工业革命的挑战,应该要有自己的想法。”  在孙林夫看来,“中国制造2025”正是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局面,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很好的计划。它对于提升我国整个制造业的数字化以及智能化水平都有很大的作用,也是国家在新时期应对工业革命挑战中基于世界的发展趋势而高瞻远瞩制定的计划。”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也在她今年的提案中深入探讨了“智能制造”。她认为,“中国制造2025”并不仅仅是制造业的革命,而是一场更加深刻的变革,产业链和价值链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大家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认识还有待加深。这个计划的核心目的就是让我们从产业链的中低端向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要让我们产业的价值链得到提升。我们不能总是以消耗能源资源为代价来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何来支撑?这既有技术的支撑,也有产业生态本身的支撑。”

  面对新一轮的全球竞争,以及新型工业革命,中国政府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落地实施。而作为最大的邻国,印度的“制造进行时”也正高调展开。这两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方面的重大举措,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对此,徐晓兰委员有着自己的解读:“印度和其他相关国家都在制定制造业的战略。我们看到20年以前或者改革初期,很多国家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原因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让成本非常低。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要向产业的中高端调整。在这样的情况下,产业的中低端就要有承接的国家。因此,印度、非洲等一些国家正在重复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阶段,承接整个产业链的中低端,而我国则努力地向中高端发展。”

  “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如此相似的两个国家战略似乎存在着竞争关系,但孙林夫认为,两者合作共赢的空间也很大。“制造业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有成本问题,也有需求问题。制造业中为了降低成本,经常将当急的需求进行开发,以便于制造业发展。这也是全球化下世界的趋势。印度制造也会遵循这样的规律。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相对于印度基础更好一些。因此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可以针对印度的需要走出国门,进行协作,(合作)空间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