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五年可再生能源将新增投资2.5万亿元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肖中仁):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日前正式发布。据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5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新增投资将达到2.5万亿元。与此同时,还将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解决弃水弃风弃光等难题,提高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济性和竞争力。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据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仰哲介绍,“十三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中国能源和电力增量的主要构成部分。李仰哲说:“‘十三五’期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年均增长4250万千瓦时,到2020年商品化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可以达到5.8亿吨标准煤,再加上核电,基本上可以确保完成2020年15%的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并为203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20%的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
根据《规划》,未来五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总投资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可再生能源发展带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将逐渐凸显。李仰哲说:“届时,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4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000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430万吨,减少烟尘排放约580万吨,年节约用水约38亿立方米,带动就业人口将超过1300万人,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都非常突出。”
尽管可再生能源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从全球范围看,短期内可再生能源还无法做到完全不需要补贴。中国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弃水、弃风、弃光现象,可再生能源补贴需求比较大,并且存在拖欠的问题,这些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此,《规划》提出,各地要确定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指标,落实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明确风电、光伏发电的年度保障小时数。另据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朱明透露,未来中国还将建立可再生能源绿色证书交易机制,解决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朱明说:“为减少可再生能源对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的需求,《规划》提出通过设立燃煤发电企业及售电企业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配额指标,要求燃煤发电企业或售电企业通过购买绿色证书,作为完成可再生能源配额义务的证明,通过绿色证书市场化交易补偿新能源发电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项工作可与国家开展的碳交易市场相对接,降低可再生能源电力财政直补的强度。”
根据《规划》安排,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风电项目电价与当地燃煤发电同平台竞争,光伏项目电价可与电网销售电价相当”的目标。分析认为,这也是向行业传递出这样的一个信号,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成本下降步伐,尽早使行业摆脱对政策补贴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