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晓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等奖项 成果彰显科技实力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柳青):2016年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9日在北京揭晓。其中在超导研究领域做出贡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以及发现青蒿素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79个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些奖励成果集中体现了当前中国的科技实力。
9日揭晓的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有42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66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71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受奖励的项目既有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也有致力于改善民生的科技创新。从获奖成果,特别是最高等级奖项的总体水平看,中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正在从“跟跑者”、“并行者”向“领跑者”转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这一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陈和生院士表示,改造工程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大大提升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性能:“因为我们是改造,比建设的难度更大,因为是利用已有的隧道,周长只有240米,而国际上成功的双环对撞机周长都是2公里以上,这样我们就要在很短的距离里头,让两束接近光速运动的粒子合并起来对撞,又很快地分开,要在正负14米的范围内做到,国外都是在正负40米的范围内做到。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达到了设计的指标,使得它的性能提高了100倍,是国际竞争对手的14倍。”
陈和生介绍说,改造后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自2008年开始运行以来,陆续发表了“四夸克物质”等一批重要成果,提升了相关工业领域的技术水平。
在基础科学领域之外,本届国家科学技术奖还特别关注了服务区域生态发展的科技创新。由西北青海省推荐的“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项目,此次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一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赵新全研究员表示,这一项目创建了兼顾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的管理新范式,研究成果有效支撑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创了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为今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技术模式储备。“围绕区域草地可持续生产的战略需求,创建了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三区功能耦合理论’,也就是把传统放牧区,农牧交错区还有传统农业区的优势结合起来,起到1加1大于2的作用。研发并推广了‘天然草地用半留半的合理放牧利用模式’,也就是说在夏季,草地地上的生物量用掉一半就比较合理。像这样一些技术模式非常容易推广,也非常容易操作。”
聚焦社会和民生关切的科技创新也是此次获奖项目的显著特点。今年获奖的3个创新团队都是围绕国家亟需、群众期盼的民生领域,在能源清洁、小麦育种、消化系肿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历经27年,在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废弃物及生物质低碳能源、能源转化过程污染物控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负责人,浙江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院院长倪明江表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目前大多数地区都将可燃废弃物焚烧发电作为生活垃圾和工农业废弃物的首选处置方法。浙江大学清洁能源利用创新团队解决了大型电站污染物脱除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为中国实现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提供了全套解决方案:“我国的生活垃圾和工业污染物等组分复杂,品质差的特点,实现了各类废弃物高效燃烧和远优于欧盟标准的二噁英排放。技术应用在全国40多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110多座污泥焚烧工程,并输出韩国,这两类厂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0%和70%,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国家依赖技术进口的局面。”
据了解,来自德国、美国、法国的5名外籍科学家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获得了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这些获奖的外国科学家和国际组织在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关注的领域与中国科学家展开了密切协作,为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应对全球风险与挑战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