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科技盘点:中国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实现多项突破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柳青):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也直接影响创新供给水平。中国科技部副部长阴和俊本周介绍说,过去五年,围绕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加强攻关,突出重点,中国形成了一批“高、精、尖”的重大科技成果,以点的突破带动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超级计算机系统研制和部分应用领跑全球,采用自主研发芯片的世界首台十亿亿次超算系统‘神威·太湖之光’居世界之冠,羲和系统打通北斗应用最后一公里,实现米级广域室内外无缝精确定位,在国内40多个城市应用。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卫星成功发射,使我国痕量气体卫星遥感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显著提升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话语权。”
“十二五”期间,中国持续推动高新技术攻关和重点产业升级,积极打造产业化载体和环境,重点产业提质增效取得新进展,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阴和俊表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点加速形成,科技支撑产业升级取得新成效:“2016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50万辆,同比增长60%以上;国内LED照明产品销量超过35亿只,其中推广应用LED路灯2600余万盏,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LED照明产品生产基地和应用市场。首个覆盖脊柱全节段的微创手术机器人获医疗器械注册证,完成2000余例临床手术。首枚金属3D打印人工椎体获医疗许可,成功应用于大跨度椎体重建手术。”人类基因编辑研究委员会本周正式就人类基因编辑的科学技术、伦理与监管向全世界发布研究报告。报告将人类基因编辑分为基础研究、体细胞、生殖细胞/胚胎基因编辑三大部分,分别就这三方面的科学问题、伦理问题以及监管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相关原则。
2015年12月,由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联合组织的首次人类基因编辑峰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就该技术的科学性与其运用展开了多方面讨论。根据任务部署,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医学科学院会后立即成立了由22位学者组成的人类基因编辑研究委员会,就人类基因编辑的科学技术、伦理与监管开展全面研究,历时14个月后,于北京时间2月15日0时正式向全世界发布其研究报告。
参与研究的22位学者大部分来自美国,同时也包括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以色列以及中国的学者。其中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学者是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裴端卿,他曾参与首次人类基因编辑峰会组委会工作,并全程参与了人类基因编辑研究委员会成立以来14个月的研究与讨论工作。他说,这次发布的报告为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运用提出了系统性、原则性的框架,具有积极意义。记者本周从位于天津开发区的国家超算天津中心获悉,中国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算“天河三号”的预研工作正顺利推进。2017年,其验证系统将完成高性能芯片、互联网等关键技术突破,从而为后续“天河三号”系统研制奠定基础。
由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同国防科技大学联合开展的“天河三号”样机的研制工作已经启动。据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应用研发部部长孟祥飞介绍,该计算机的特点将是突出全自主,自主芯片、自主操作系统、自主运行计算环境。通过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今年,“天河三号”验证系统将完成高性能芯片、互联网络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样机预计在今年底至2018年初完成部署。测试稳定后,2020年左右部署完成整机系统。
根据规划,“天河三号”的浮点计算处理能力将达到10的18次方,是现在“天河一号”超算的200倍,比现有最快的超算运算能力提升一个新的等级。它将不仅仅是计算能力上的扩展,更重要的是技术的突破,计算密度、单块计算芯片计算能力、内部数据通信速率都将得到极大提升。“天河三号”有希望继续布局在天津,延续“天河一号”成熟的应用团队,继续在应用拓展上不断提升。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天舟一号货运飞船13日安全运抵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计划于4月中下旬由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天舟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采用两舱构型,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各项准备工作有序进行。按计划,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将于3月中旬运抵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