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文化盘点: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国博开展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林维)本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明确电影产业属性和管理标准;中国文联十届二次全委会在京召开,多举措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国博开展,“中国元素”闪耀全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规定,中国国务院应当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这就意味着,该法从立法宗旨方面强调了电影作为产业的属性。魏鹏举说:“我觉得最大的作用是(体现)在产业意义上。一个方面是会极大的促进电影产业投融资的繁荣。(从)全世界电影产业的发展来看,它越来越趋向于资本密集了。第二个大的影响,是国家政策对于电影产业发展的扶持一个是更加的明确,另一方面力度会日益加大。”
此外,作为中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法律,《电影产业促进法》还对电影创作、摄制,电影发行等操作层面作了详细规定。例如,明确规定未取得《电影公映许可证》的电影,不得发行、放映、参加电影节(展),不得通过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等信息网络进行传播,不得制作为音像制品;不得改成网络电影在网上发行。这也意味着,网络电影的审核终于与传统电影逐渐同步。
再比如,针对近年来电影行业内存在票房造假等乱象,该法也在惩罚金额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虚报、瞒报票房收入等违法行为,将把罚款数额与违法所得挂钩,实行“按倍记罚”。
中国文联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2月28日在北京召开。会上,相关负责人总结了近期中国文艺领域工作的亮点。中宣部副部长 景俊海指出,风靡全国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等作品就让中国传统文化迸发出新的生机,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春节期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着极大热情的。这几年,中国文联实施了一系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项目,比如‘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历时五年,推出了不少内容厚重、艺术精湛的画作;比如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等。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实施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据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介绍说,该协会已经把60年来采集的民间文学资料进行了数字化,截至目前,已形成了1.1万余册、约20亿字资料。文化的复兴我感觉具体的要抓传统文化的种子、文化的基因。我想,中国的民间文学其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浩瀚的大海当中是最普及的,最接地气的,是老百姓的生活。因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已经过60年来的收集、整理、研究,包括我们民间故事、儿歌、歌谣等,这样更亲切的、更有乡音的、更有本土文化的传统,需要继承和发展。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2日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据大英博物馆馆长费舍尔介绍说,展览从大英博物馆800多万件藏品中精选出100件(组)展品,从古代石器,到当代人工制品,纵横200万年,横跨五大洲。“大英展旨在用物品来讲述历史,这些物品所来自的社会,有些是有文字记录的,而有的没有。所以在历史长河中,我们试图在不同的文化间建立一个平等关系。这个展览介绍了一种新的对待文物的观点,就是让它们向公众讲述过去200万年历史的故事。这个展览现在已经有100万观众看过了,它一直在进行全球巡展,巡展国家包括阿联酋和澳大利亚等。
“大英展”展品囊括古埃及女贵族的木棺、印加金羊驼、约公元前700年的大洪水楔形文字泥板、德国著名画家丢勒的木版画作品《犀牛》等文物精品。此外,展览中共有10件来自中国的文物,包括一件出土于中国河南省的唐朝三彩文官俑、一件元代青花瓷、还有来自深圳的太阳能灯具等。“大英展”的中国元素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有观众说:“有几件中国的展品在世界史当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应该是我们所有的中国人应该自豪的。比如有一件商朝的青铜器,代表当时中国在世界文明中是非常领先的,特别是青铜器制造技术和它代表的中国的礼制文化,是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
除了大英博物馆的100件展品之外,在每个展览场地,举办方都要为这一展览增添一件代表性物品作为第101件展品。此次国博挑选了“2001年宣布中国重返世贸组织(WTO)的木槌和签字笔”作为第101件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