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从“两高”报告中找寻法治信仰的信心

2017-03-13 08:58:56|来源:国际在线|编辑:梁生文

  

  3月12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两高”报告有不少“交集”,比如都提到了聂树斌案,都表示要向电信网络诈骗亮剑,也都谈到了惩治司法腐败。

  有媒体总结道:严惩暴力伤医、突出惩治“村霸”、继续亮剑电信网络诈骗、给基层干警更多保障……今年,“两高”重点要干的这八件事,与你息息相关。没错,这些事确实与每个公民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对于一些人来说,也许看不懂“两高”报告中那些相对专业的术语,也感受不到“两高”报告究竟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直接关联,但是从“两高”公布的案例中,就能明显体会到法治的要义。

  以王力军案为例,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报告中是这样论及王力军案的:内蒙古法院依法再审改判王力军无证收购玉米案无罪,保障广大农民放心从事粮食收购,促进产品收购。一些普通村民听不懂“两高”报告,但对收购玉米的人或许不陌生,也一定关心身边人的命运。当媒体连线王力军时,王力军回应自己上了报告:“最高法如此关注我的这件小案子,我心情非常开心和轻松。今后,我收购玉米更放心了,不再怕别人说我犯法了。”改判王力军无罪,还了王力军公道,也是一次极佳的普法教育。

  因此,我们关注“两高”报告,更应该浸润其中的法治精神,关注它们是如何塑造公民的法治信仰的。从“两高”报告中找寻法治信仰的信心,答案在三个层面。

  其一,有效遏制司法腐败,重塑司法形象。我们常说,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司法机关存在腐败,何以服众?习近平总书记曾直言,当前,司法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吃了原告吃被告”,等等。改变这些症状,就需要不断完善司法体制,使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更科学。这次,“两高”报告为全年司法领域反腐划定了重点,值得点赞。

  其二,立足于疑罪从无,最大程度杜绝冤假错案。无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还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都不讳言聂树斌案,均表示要进行反思。自揭家丑,汲取教训,才能避免悲剧重演。培根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比不公正审判更可怕的是杀错了人,即便平反也难以还原生命。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司法底线。

  其三,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为公民筑起法治防线。“两高”报告剑指电信网络诈骗,倍受称赞。原因就在于,当前电信网络诈骗极为嚣张,让人防不胜防,揆诸报道,“有人被骗得倾家荡产,有人因骗局失去生命”绝非夸张。向诈骗者亮剑,向一切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亮剑,法律就会更有温度,司法机关就能赢得公众信赖。相反,如果守法者没有安全感,作恶者逍遥法外,甚至变本加厉地蚕食公共利益,那么公众就会更加恐慌,甚至丧失对司法机关的起码好感。

  法国学者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这句话实际上说的就是法治信仰。塑造公民的法治信仰有无数种途径,但不外乎三个层面,即司法机关公正廉洁,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使民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当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公众的法治信仰也就不断坚定,而从今年的“两高”报告中,我们已经感受到最高法、最高检为此所说的努力。(文/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