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张硕):1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圆满落幕。在为期十天的会议过程中,教育界委员针对我国教育现状与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为全面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积极建言献策。其中,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在大会发言中发表了有关“加强实践性教育”的提议,他认为加强实践性教育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或实践性教育是指青少年通过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参与社会活动等形式获取知识、经验和能力,并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刘长铭委员认为,我国古代对实践性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早有论述。他说:“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他认为人经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刘长铭谈道,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过多地将青少年禁锢于书本和课堂之中,大量重复性训练致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普遍缺乏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不少儿童、青少年的身心正常发育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近年来,这种情况更有向低龄化蔓延的趋势。
刘长铭说:“一位资深小学校长对我说,他们学校入学时已经有30%的新生佩戴眼镜。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中国学生多次夺冠,但同时夺冠的项目还有中国学生的家庭作业量,上课外班的情况名列第二,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名次倒数。”
对于我国缺乏实践性教学的现状,刘长铭建议应加强宣传、更新教育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倡导实践性教育,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青少年教育过程始终;同时完善相关法规,为学校开展实践性教育提供法律安全保障和必要的经费支持,减少学校的后顾之忧;此外,还应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扭转用单一指标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错误倾向,加强对学校的全面督导,鼓励学校在开展实践性教学领域大胆探索,并及时推广成功经验。
多年来,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国教育的短板,这与我国教育重书本、轻实践不无关系。对于近年来我国所开展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刘长铭认为举办相关主题的活动十分必要,青少年在创新与实践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方法和能力,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刘长铭说:“其实,走出教室就是大自然,那里蕴含着丰富的学习内容。人的创造激情和原始灵感源自于实践。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中,许多创新项目不仅源于孩子的兴趣,也来自于他们增进生活福祉、服务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意识。这样的学习本身就是立德树人的过程。”
近年来,我国各地多所学校在开展实践性教学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一些教育工作者和民间机构已经开发出多样性的实践教学课程,如自然乡土课程、博物馆课程、户外体验课程、社会实践和营地课程等等。然而在刘长铭看来,学校教育观念陈旧、方式单一、方法落后仍是普遍现象,特别是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不同区域缺乏针对性教学项目等问题仍然亟待解决。
刘长铭最后说:“应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挖掘各地区的历史、政治、文化、自然、社会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学生实验基地或营地,为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