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寿宁县下党村:小茶叶引领出幸福生活
王明江夫妇在自家茶园里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费菲):福建省寿宁县下党村地处闽东深山,因其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素有“寿宁西伯利亚”的称号。过去,人们只知道下党村穷困偏远。近年来,下党不仅靠着自产茶叶品牌“下乡的味道”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还凭此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清晨,福建下党村。
52岁的王明江与妻子早早起来,开始为一天的采茶做准备。
王明江家里已经承包了几千棵茶树,而且种类不一。王明江估算了一下,一年下来,他和妻子两个人靠采茶就能收入一两万元。他说:“比如说像我今天一样采茶叶,两公婆差不多也有三百多元吧。一年平均下来,多的时候一天几百块钱是很容易的。一天八百块也是有的。”
有了采茶的收入,他家盖起了三层小楼,还打算今年好好装修一下。王明江说,他的两个儿子在厦门合伙开了个小超市,这两年赚来的钱除了用于盖这个小楼,也投了一部分在超市上。
但是,三年前,王明江家里的情况跟现在大不相同。那时候,采茶的收入每年仅千把块钱,很难维持两个儿子读书和家里的日常开销。为了补贴家用,老两口常常需要四处打零工。妻子王冠菊回忆说,那时候打工不仅辛苦,收入也非常微薄:“那时候出去打工,帮人家洗碗一个月也就千把块钱。去砍毛竹的话,下雨又不能去山上,拿不来钱。有太阳的时候去,一天我们女人也就有六十多块钱、七八十块钱这样子。人家盖房子,帮人家挑水泥也做过,一天十八块钱帮人家挑水泥挑一天。这样子我弄一点钱来,小孩子要念书啊。”
2014年,下党村里开创了一种名为“定制茶园”的扶贫模式,以帮助像王明江这样的茶农摆脱经济困境。村里不仅向茶农免费发放茶苗、有机肥和无公害杀虫剂,介绍茶叶市场行情,帮助拓宽销路,还与茶农共同成立公司向全国招募茶园主。茶园主租下茶园后,由茶农种茶采茶,每年春秋两季向茶园主发干茶。
随着“定制茶园”的发展成熟,下党村注册了“下乡的味道”商标,主推生态有机农产品。随着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茶叶的销路问题也迎刃而解。福建省委组织部干部、下党村驻村第一书记曾守福介绍说,“下乡的味道”是建立在茶农和市场中间的一个桥梁:“主要是由于我们老百姓以前是处于一种无序、散种的状态,因此造成茶叶的产量也不是很高。当时茶叶的价格也主要是由外地来的茶叶贩子说的算,老百姓的利润非常低,造成他们种茶的积极性慢慢也不高,有些茶园都荒废了。其实我们有很好的茶叶,但是没办法销出去。我们还得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还有销路要找准,才能真正带老百姓脱贫。”
下党村
“下乡的味道”品牌旗下还成立了茶厂,进行茶叶的加工与包装。每到茶叶收获的淡季,工厂会招募茶农做包装加工的零工,每月提供三千元左右的工资。王明江说,他现在不用外出打工,也一样可以过得很好:“感觉到一天跟打工比轻松多了。打工还有时候钱拿不来。现在自己的茶叶有了,我们就采茶叶啊。钱又是现金,早上出去,晚上就有钱回来啦。是不是很好啊?”
为了保证茶叶的质量,让茶园主放心,村里还在茶叶加工的关键环节与茶山上架设了26个摄像头,进行24小时网络直播。茶园主可以随时看到茶园种植管理和茶叶生产加工状态,让产品实现可追溯,让消费者喝上放心茶。曾守福说,这套可视化可追溯的系统对公司订单的增加也有很大帮助:“我们能通过这套生态扶贫的农产品可视化预订系统,把散落在大山深处或者大地上的这些农户都发动起来,通过他们散种散养的方式,提供原生态的农产品。通过这条系统预先把产品预订出去,老百姓有了订单之后就有了生产的积极性,因为能确保生产出的东西能卖出去而且能赚到一部分的利润,那这样老百姓的内生动力就能调动起来。这几年我们通过管好茶叶品质,管好生态的茶园,我们的品质还有加工的整个环节都已经做到可溯源,因此也得到了广大顾客、消费者的认可。”
据统计,共有人口1300多人的下党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四千多元提高到了2016年的一万两千多元。口袋鼓了,王明江对生活的期许也生动丰富了起来。他打算今年再多承包些茶园,他说:“今年还要栽三四千棵,我每一年都有加。比如说这个福云六号,采完要差不多半个月,另一种茶叶又长上来了。半个月后那种茶叶刚刚好。一直忙,每天都有茶叶采。”
王明江期望能把“定制茶园”这样的模式扩展到其他农产品中去:“我心里面这样打算嘛,反正我年纪也差不多了,茶叶采采,板栗栽一点,脐橙栽一点,就可以了嘛。果树那时候我们是这样想的,茶叶采完,脐橙就收成了,脐橙在九月。脐橙收完了,就刚刚好板栗又可以收成了。这样一年到头都有的收入,就不用出去打工了。”
他心里还盘算着,再把祖宅修一修,好让年近八十的老妈妈能够有个舒适的晚年。
坐在这座六十年的老宅里,品味着泉水泡出的绿茶,甘醇的口感让人体味到与城市不同的静谧与安宁。小小的茶叶带领当地人脱离了贫困,再也不用抛下家里老小远走他乡务工。随着品牌的发展与市场的扩张,将会有越来越多人品味到“下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