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德合作”——专访赛迪集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海林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茜):近年来,中德关系进入高水平发展阶段,特别是2014年两国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领导人进一步巩固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双边关系取得长足发展。5月30日至6月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访问德国,并举行中德总理年度会晤。日前,本台记者专访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简称“赛迪集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海林。他表示,中德在经贸等领域的往来日益密切,碰撞与摩擦不可避免,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德合作。
2016年,中国超过美国,首次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德双边贸易额增长到1700亿欧元。然而,在过去一年中,中德经贸关系也围绕着企业并购、市场对等开放以及公平贸易出现了一些摩擦。针对这些摩擦,秦海林所长认为:“以前中国与外资企业的合作方式主要是依靠,用中国的市场来吸引外资优秀和先进的技术。现在中国企业也逐步强大起来,对仅仅靠市场换技术的方式不是那么认同。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希望能与德国企业共同来开发相关技术,研究前沿技术,共同获取中国市场。这跟之前是不一样的。不能老是站在自己一方来看问题,要看到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国和德国之间的合作会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密切才会出现更多的争议、谈判和交流。这都是好的现象,因为只有提出了要求,才说明双方感兴趣。就怕连要求都提不出来,不愿意提,说明对这个市场不感兴趣。”
中德两国政府积极推动双边合作,并希望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秦海林所长发现,在合作过程中,两国的诉求有所不同。德国企业想进入中国市场,但又担心自己技术的安全问题。比如,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对接中主要的合作领域是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主要体现在数字化生产,对数字安全的要求比较高。德国企业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中国企业希望获取德国企业的经验和技术。但当前中国的市场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并不完善。因此,德国企业在进入中国时,对知识产权保护和数字安全方面有所担忧。目前,中德中小企业间合作还处于试探阶段。秦海林说:“我们政府其实已经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这是一个过程。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德方企业入驻或进行合作,采取政府资信进行担保。各地方有不同的做法,来增信中国市场。”
德国企业希望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打开中国市场,但中国企业近年来的发展水平在逐步提高。这导致德国驻华企业近年来在中国的满意度降低,还有些企业抱怨在中国受到“不公平“待遇,进入中国市场越来越难了。对此,秦海林所长表示:“德国企业会有一种对比,以前和现在是不一样的,这种感受使得德国企业感觉到,好像进入中国市场比以前难了。这个时候呢,他们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当然我们也要去适应,他们也要去适应这种变化。在与德方企业合作的过程中,特别是技术合作,树立起知识产权保护和数据安全保护的相关意识,同时不断地在政府层面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在市场经商环境的层面上做更多的工作。”
市场与技术的开放都是相对的。秦海林所长建议,中德企业合作要将“共赢”作为出发点,真正把各自“压箱底”的东西都拿出来。一方面,德方企业别瞒着自己的技术,向中国开放智能制造领域的相关技术和机制等;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需积极配合德方的企业共同开拓市场,维护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