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医疗、养老、保险三重保障让内蒙古良种场村村民奔小康
村民在文化广场表演自编节目。摄影 侯奕光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侯奕光、实习记者周茜颖):内蒙古东部有一个84户人家的村子——良种场村。村子虽然不大,但是村里已建起三个合作社并引进了两家小企业。依靠这些,良种场村成为其所在的巴拉格歹乡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整村脱贫的村子。而且,村民外出务工,村里还会提醒和帮助村民上保险。
良种场村的意思是能培育优良品种的村子。良种场村村民委员会负责人李坤鹏介绍说,在发挥土地种植的基础上,村里探索出一条把农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的路子。
良种场村农机合作社示范玉米幼株移栽技术。摄影 侯奕光
李坤鹏说:“咱们村子一共84户316人,土地面积是2756亩(约184公顷),现在土地全部加入种植合作社。劳动力方面,有劳动能力的人,有的在村里合作社,还有在两个小企业里务工的。村里合作社有三个,长期有十三四个技术人员长期在合作社工作,还有十来个打零工的。咱们村里现在劳动力是没有闲着的了,全都务工。”
良种场村养殖合作社的西门塔尔乳牛。摄影 侯奕光
李坤鹏所说的这三个合作社,分别是种植合作社、养殖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这三个合作社相辅相成,形成良种场村脱贫产业链。种植合作社利用流转土地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比如小米、马铃薯等。养殖合作社主要养殖肉羊和乳牛。村民自愿加入合作社。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用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每年每户保底分红1200元。当合作社利润达到17%以上,还实行二次分红。去年村里还成立了农机合作社,购置各种农机具和大型加工设备40余台。合作社现有的机械不但可以解决本村土地的耕种与收割,还可以对外代耕代收200公顷土地,年创收35万元,这些资金将全部用于壮大集体经济、扩大合作社基础设施及补贴贫困户。
良种场村种植合作社在播种甜菜苗。摄影 侯奕光
伴随着劳动生产方式的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在转变。村里优先安排有技术和劳动能力的村民进入合作社,推荐村民去当地小企业打工。很多村民第一次感受到为企业打工挣钱的乐趣。说到参与土地流转后收入的变化,曾经的贫困户张立臣感触颇深。他说:“以前种家里这点地,在外面还得包点地,一年能有个三万多块钱收入那就看天咋样了,像去年那样的恶劣天气个人种地就赔了。参与合作社后,一家四口人的地一年就可以拿到1万多元。我的愿望就是合作社永远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