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一国两制"优势让香港营商环境越来越好
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丁一鸣 刘志敏):值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之际,记者专访了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博士。在专访中,蔡冠深博士谈经济、谈发展、谈教育,以工商界领袖的视角,为我们勾勒了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年来的发展成果,以及未来应走的道路。
记者:蔡博士,您好。当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的时候,当时您在哪里?能不能回顾一下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蔡冠深:当时我在香港,也在交接仪式的会场里面。当天,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在傍晚就已经坐在那里了,一直等到凌晨开始交接仪式。当我们国家的国旗升起来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心情真的非常激动:终于回归祖国了!
记者:您长期担任中总会长。在您看来,回归二十年来,香港的营商环境演变如何?
蔡冠深:我看香港的营商环境其实是越来越好。回归之前,不是有外国杂志说“香港已死”吗?人们担心回归之后的香港究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回归之后,我们感觉,香港的经济环境和营商环境,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更好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香港变成了“一国”底下的“两制”。
我们香港是国家的一部分,就像是北京和上海;同时香港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过,就又是伦敦、纽约。我们可以说,两头的优点,香港都拿到了。因为我们背靠祖国,所以我们和内地的关系十分密切,香港从改革开放那天到今天,还是内地最大的投资来源地。现在国家有钱了,资金“走出去”也是透过香港这个平台走出去。可以说,香港是“引进来”、“走出去”双向的平台,所以这个对香港是非常的有利。
前几年,香港要跟内地携手,把珠三角一带办成世界工厂,大家都知道我们有很多企业在那里,聘用了成千上万的工人,出口的也很多都是港企的产品。到了今天,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企业跑到香港来融资上市——我们看到过去这两年,香港IPO融资都是第一位。在香港上市之后,通过香港这个平台再投资到外面,聘用香港服务业的专业人士,这个都是双向、双赢的。所以我觉得,香港的营商环境比回归之前好多了,空间大多了。
记者:20年来,内地资本对于香港的贡献在哪里?
蔡冠深:内地资本的贡献是比较大的。内地资本除了传统的、比如华润等等在香港已经几十年历史的以外,新的内地资本,有国企、也有民企来香港投资,他们投的行业分布在零售业、饮食业、酒店业、房地产、金融等各领域,覆盖面非常广。最简单的数字就是:内地企业在香港整个股市里面,占了60%以上的股值,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所以在香港的影响非常大。
我们只有一点希望,就是希望内地企业到了香港,也应该以香港为家,能够爱国爱港,为香港社会多尽一点社会的责任。那么香港人就更容易接受他们。
记者:香港目前商业发展有什么样的挑战?未来应如何应对?
蔡冠深:香港面对的困难在于,香港是全世界地价最高的地方。如果地价、房价高,那么营运成本就高了;营运成本高了,大家工资收入就高。我们工资高、房价高,所以我们在这方面的竞争力不断下降。我们也面临劳工短缺的问题,很多工人当然不喜欢我们引进外来劳工,但当劳工短缺的时候,不够人,工资又上涨,我们该怎么发展呢?我们还面临一个老龄化的问题,年轻人挣钱挣得慢,怎么办?这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所以在这个情况下,香港怎么找一个新的突破口呢?
第一,我们要保持和发挥香港国际关系、国际地位的优点。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刚好为香港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无论是陆上经济带,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香港不是今天才开始,而在过去50年,都是在跟他们打交道的。
第二,香港要抓住和广东的合作。粤港合作是重中之重。刚才我提到前几年制造业的合作,现在不光是制造业,而是整个大湾区的合作。现在的广东已经不是30年前的广东了;现在的广东排在全国GDP的首位,它九大城市的发展非常厉害。所以香港要思考如何对接。从基础设施开始,包括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电讯服务等等硬实力以外,我们还需要支撑这个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无缝对接,就是我们讲的“一小时生活圈”。如果这个能融在一起的话,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就能媲美美国的三藩市湾区、纽约湾区和(日本的)东京湾湾区。这个就是香港发展的未来。
第三,除了走出去、大湾区合作以外,我建议还要有创新驱动,就是高新科技。香港是一个国际城市,外面的那些创新科研机构还是喜欢香港这个地方,因为这里居住很好、市场开放、方方面面都比较自由嘛。最近,国家同意将河套区给香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我们可以利用河套区,把全球的——不光香港和内地——创科研发精英集中到这里,把创科搞好。我们背靠深圳,而深圳是一个科技产业链非常好的基地,那么我们有庞大的、13亿人口的中国市场,成功之后再回到香港的中环金融区融资上市,就是一条龙服务,可以说是“官产学研”一条龙服务。我们希望把深圳的产业带和香港连在一起,再到金融区,就是我们所谓的科技知识经济带。
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中)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您长期支持国家的教育事业。在您看来,香港和内地的教育交流有什么样的契合点?
蔡冠深:内地教育传统上讲念书、很勤奋,创意略显一般;而香港的孩子创意挺好,个别不是那么勤奋。怎么能使两地教育文化得到交流和学习,我认为,香港同学应该到内地去多了解;内地学生也要来香港多了解,这个非常重要。香港学生到内地去研究一下,先不说国情教育,先了解什么是中国,中国历史和现状是怎么回事,多了解才能更有益于孩子的思想。而内地孩子来香港,本身念书很棒,再在这个非常自由开放的环境中,看看世界是怎么回事,开拓他们的思想,对他们的创意是有好处的。
记者:香港二十年来教育的进程应如何评价?未来应该往什么方向发展?
蔡冠深:在回归之后,香港教育方面重视“两制”多于重视“一国”,所以我们很遗憾。教育部门好像谈到通识教育、谈到中史课都比较敏感,我们感到很奇怪。我们的学校升自己国家国旗时都有保留,我们感觉很奇怪。到了最近,多谈国民教育就引起市民反弹,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了回归前后我们没有抓好教育,如果当年抓好——这是理所应当的,全世界、像美国、日本、英国都是这样,国民认可自己国家的国旗、国歌、进行国民教育,都是很基本的。我们感觉,“两制”多说了一点,多讲了“保持高度自治”、以前怎么样现在我们就怎么样,没强调“两制”也是“一国”底下的“两制”。所以,教育要认真总结经验。未来要明确一国两制的香港是国家宪法底下基本法的香港,把这个定位定清楚,很多事情就都好办了。
记者:在二十年中,您所亲身经历的最令您印象深刻的大事件是什么?
蔡冠深:那当然就是回归了,当时看到五星红旗升起来的时候真的很激动。另一个就是当年的金融风暴,冲击香港经济。金融风暴之后又有了SARS,对香港又是非常大的冲击,但也正因为此,才有了CEPA。不过在这些事件中,国家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到了后来,2008年金融海啸,香港有了经验,所以影响不太大。再之后,我们看到2013年“一带一路”建设开始推动,没想到很快又来了“占中”事件。“占中”是政治事件,虽然对经济冲击不是很大,但心理压力在政治方面引起不少后遗症。而在我们面临这些问题的同时,国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后来就有了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离岸中心、沪港通、深港通,到了现在最高兴的是亚投行成立、香港是成员。所以经济上来讲,20年有起有伏,总的是向好的方向去走。政治方面,我们希望能团结方方面面的人,一起理解一国和两制、宪法底下的基本法,这样香港才能繁荣稳定、才能够团结在一起。
记者:谈到国家的支持,那么商界对国家支持香港政策有什么样的体会呢?
蔡冠深:国家对香港的支持,最实在的是CEPA。2003年SARS来了,香港好像没有出路,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一个大问题。所以CEPA来的时候,给大家一个希望,一个曙光。CEPA来的时候给香港很多税务的优惠,数字来讲,对比香港整体经济条件,还是小数,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和国家一步一步实现经济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我们看见了这个前景,很多的企业都按照这个前景发展,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二个实实在在的好处是自由行。自由行从CEPA开始,当香港的氛围因为SARS而不是很好的时候,谁都不来;有了自由行,我们的同胞一批一批来,买东西,买的很多,旅游业又好,零售业好,餐饮业好,产生了如此繁荣的景象。虽然对整体GDP贡献不是特别大,但整个经济因而繁荣起来。以上一个是出去到内地投资,一个是进来的消费,都是具体的例子。当然,后来因为来的人越来越多,出现文化差异的问题,那是另外一码事了,单就当时而言,(自由行)是非常好的情况。
记者:您认为二十年至今,如果为香港的综合发展画一个波状图的话,香港经历过哪些波峰、波谷,而如今它又在一个什么位置?
蔡冠深:香港经济的走向有一段时间是平的。我希望到现在777票当选的新特首,能带来新的景象。林郑月娥是有能力的,我认为她有心、有力、有担当。有人说她民望在选举时比较低,我不认同,我的看法是要看到过去几年她的民望都比较高,只不过做选举工程时肯定会有波动。最重要的,香港是经济城市,如果抓住我刚才讲的几方面,香港经济就能搞上去;只有经济搞上去,才能促进民生,因为经济好了,政府再分配财富,这样才能够团结大家,创造和谐社会。
记者:您提到香港是经济城市。现在香港有声音认为,香港正在面临“政治觉醒”,参与政治的人多起来了,这是不是会冲击香港作为经济城市的定位,还是说香港作为经济城市的历史将会走向终结?
蔡冠深:作为工商业领袖,我认为香港的定位一直是“经济城市”。我们看看回归之前,香港一直都是经济城市,政府是行政主导,人们不应该将时间都浪费在政治纷争之上。老百姓要的无非是丰衣足食、好的居住环境、优裕的生活条件,同时保持着香港一直都保有的社会自由度。只有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繁荣稳定,香港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