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人权篇】河南兰考堌阳大力发展民族乐器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2017-06-08 11:03:14|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涛

图片默认标题

村民正在生产古筝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丛薇薇):兰考,位于中国河南省的东部。历史上,由于黄河在兰考县境内多次决口改道,当地形成了大面积的沙土盐碱地,这也成为了这个农业县城的穷困记号。50多年前,为了治理风沙,兰考种植了大片泡桐林;如今,这些泡桐苗已长成参天大树,以兰考泡桐为原材料的民族乐器销往全国各地,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兰考的乐器厂家大部分开设在堌阳镇,堌阳镇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乐器镇”。堌阳镇党委书记董文选介绍说,堌阳镇下辖48个行政村,有10个村进行民族乐器加工产业,徐场村在乐器加工制作方面一直走在前列。董文选说:“徐场村有105户(村民),其中有50多家都在做这个民族乐器,这个产业已经成为了我们堌阳的名片产业,也是一个朝阳产业。”

  在徐场村,全村有一半的村民开有制作民族乐器的家庭作坊,而剩下的村民则在这些乐器厂打工。走在徐场村里,古筝、古琴、琵琶等乐器试音、调音的声音不绝于耳,当初的一个贫困村,现在已然成为“音乐村”。

图片默认标题

堌阳镇生产的古琴

图片默认标题

堌阳镇生产的古筝

  村民徐会波和妻子邢娜在几年前开办了一家古琴作坊,如今已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每年能销售约1万台。徐会波告诉记者,普通的古琴会卖到四、五千元人民币,好一些的最高可卖到一、两万元。他说,依靠古琴制作现在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裕了。最近,徐会波还顺应国家“互联网+”的潮流,经营起了网店:“(我们的商品)在淘宝、天猫上都有,我们有自己的团队,我们有自己在淘宝上开的店。电商销量占一多半,约60%。”

  家里人手不够,还吸纳了本村和附近村里人来学习制作古琴。徐会波和邢娜不仅自家致富了,还带动了别的贫困户脱贫。邢娜告诉记者,他家招聘的务工人员就是以招聘贫困户为优先。邢娜说:“现在(我)这里有三、四户(原先都是)贫困户,收入方面都是计件的,女工一般(每月)3000元人民币,男工的收入比较高,能有七、八千元,要是有加班,差不多就能挣1万元了。”

  徐二重今年61岁,之前因为长期患有肩周炎,加上年纪大了,无法从事田间的农活,生活一直非常困苦。现在,他在徐会波制琴坊里找到了一份较为轻松的工作,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徐二重说:“我有病,经常吃药。以前没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个月俺们俩个(我和老伴)有三、四千块钱。我在这里就是打打古筝的架子,我在这里干了两、三年了。”

图片默认标题

堌阳镇生产的琵琶

图片默认标题

徐场村村容

  现在,堌阳镇的乐器加工产业链已形成完整体系,乐器生产、板材加工成为兰考县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创出了涉及古筝、古琴、琵琶、二胡、扬琴、柳琴、吉他等乐器的20多个知名品牌。根据兰考县民族乐器行业协会统计,堌阳镇的民族乐器加工企业有106家,容纳10800人就业,其中,有2200人因此产业脱贫。

  兰考县民族乐器行业协会会长汤二法,同时自己也经营着三家乐器制造厂,他说,堌阳镇从事民族乐器生产的基本是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对促进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作用很大:“我们乐器协会总共安排了200多户的贫困劳动力,我的厂子就有20多户贫困户,现在在我们厂子里打工两、三年的贫困户,他们都盖上小洋楼了,有的还买上了小汽车。”

  企业的发展加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原先外出务工以养家糊口的村民都纷纷选择留在村里的乐器工厂打工,不但比在外打工挣得多,也解决了村里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问题。

图片默认标题

徐场民族乐器村

图片默认标题

乐器协会会长汤二法

  兰考县民族乐器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扶贫政策的支持。据了解,兰考县政府开展“精准扶贫”,为了大力发展民族乐器产业建造了特色工业区,帮助协调银行贷款融资以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同时,还扩大泡桐种植面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兰考县民族乐器行业协会会长汤二法介绍说,目前全国的民族乐器有90%的音板是出自兰考,兰考出产的民族乐器行销日韩、东南亚和欧美各国。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到兰考考察,希望能将兰考泡桐的优质木材与本国乐器相结合进行产品创新。汤二法说:“山西、陕西、安徽、浙江都有泡桐树,但是兰考泡桐(有自己)的特点,(兰考这边是)黄河古道沙壤地,受着早晚温差的影响,就造就着它是生产民族乐器音板的独特的好材料。因为我们的土质是,砂砾性的,透气性能好,会呼吸的木材就是我们兰考的泡桐。”

图片默认标题

徐会波的爱人以及他家的古琴

  当年为治理风沙栽下的泡桐树,“无心插柳柳成荫”,成为了兰考的巨大财富,一棵棵的泡桐树已经成为了音乐树,带领这里的人脱贫奔小康。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