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人权篇】培养唐卡青年画师:青海“热贡艺术”之乡的特色产业扶贫
青年画师绘制唐卡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蔡菲菲):唐卡是中国藏文化绘画艺术的珍品,被誉为藏族的“百科全书”。唐卡发源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在地方和国家的支持下,传承唐卡技艺、培养唐卡画师,把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让百姓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变。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发祥于此的唐卡、堆绣、雕塑等造型艺术以藏传佛教、史诗、藏族历史文化等为内容,被称为“热贡艺术”,享誉海内外。其中,同仁县的唐卡因画工精湛、色彩鲜艳备受世人追捧。
同仁县人口约十万,以唐卡绘画为主的热贡艺人就有两万多人。在这里的黄南州热贡民族文化宫,每天有一百多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画板上进行唐卡绘画创作:勾勒底线图、上色、描金、“开眼”。
旦增桑丁今年23岁,在热贡民族文化宫学习唐卡四年。今年7月,他将带着自己的两幅毕业作品到北京参加唐卡画展。他说:“小学毕业后没上学,(20)13年的时候喜欢上了唐卡绘画。从打底稿开始,先学习画彩唐,(以前大师绘画)大部分用土颜料开始,现在我们画唐卡都用矿物质颜料。唐卡分好几个种类,比如黑唐、金唐、红唐,我个人比较喜欢(绘制)彩唐。钱都是唐卡老师、学校出的。个人没有开销,吃住、画画用品都是学校管的。(20)15年在青海民族大学有唐卡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培训,我在那里培训了一个多月。藏族绘画大师来给我讲唐卡的基础、绘画经验等,受益匪浅。”
据热贡民族文化宫经理格桑介绍,自2012年成立以来,文化宫已为130多名牧区失学儿童、孤残青少年免费传授唐卡绘画技艺并提供食宿。文化宫在全国各地招收学员,每年多次邀请国家及省级的唐卡大师和专业人士来校讲座。格桑说:“培训方面,打底稿是由州级工艺美术大师来教学生,之后是省级的(工艺美术大师)教学生上色、描线、描金,再后来由国家级大师指导学生‘开眼’、描金。五年来是第一拨学生(第一拨学生的培养需要五年时间),培训出400多名学员。(现在)唐卡老师有7名,月薪7、8千元。最主要的目的是弘扬唐卡文化、藏族文化,让它走向世界。”
热贡民族文化宫的唐卡画室
据了解,绘制一幅简单的唐卡需要十几日或几十日,复杂的唐卡需要数月至几年。专业唐卡画师的一幅画可卖到三至四万元,如果每年创作四到五幅唐卡,年收入可超过十万。
近年来,青海省黄南州已批准建立28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其中涉及热贡艺术的非遗传习中心有20家,总投资达3亿元。每个传习中心每年可培养五、六十名专业唐卡技师。此外,当地政府还组织唐卡艺人到上海、天津等地办展,推广热贡艺术,帮助唐卡画师作品寻找销路。
据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委会保护建设科科长阮园成介绍,近年来国家文化部、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对同仁县唐卡艺术的传承、青年画师的培养给予了大力扶植。阮园成说:“虽然唐卡的传承(主要靠民间)办公司、建传承基地,(但)在自筹资金的同时,政府给予了扶持:协调银行贷款、贴息贷款,支持搞建设;为了促进(唐卡)技艺的保护,我们批建了非遗传承中心,每年给一定的资金扶持。近几年国家文化部投入补助经费6000多万元,全部运用到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宣传交流中去。另外,民政部门也为比较贫困的(唐卡)艺人的家进行危房改造,发改部门对吾屯村的唐卡园区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国家投资3.1亿元建设黄南州州级非遗博物馆,在尖扎、河南县建立了两个县级博物馆,对非遗的陈列展示、文物的真迹保管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在精准扶贫方面,扶贫、民政部门(都给予支持),就业部门对学员的技能鉴定、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方面都有资金投入。”
2006年6月,包括唐卡在内的热贡艺术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8月,黄南州被批准建立国家级的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09年10月,热贡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介绍说,青海省每年对同仁县唐卡画师培养划拨专项资金加以扶植,在壮大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带动当地牧民参与唐卡文化的传承、带动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马丰胜说:“2016年同仁县唐卡从业人员达1.3万人,该县计划在‘十三五’规划末期将唐卡从业人员达到4万人,产值40亿,前景非常广阔。因为这种文化是独具特色的手工艺术,它是民族的、具有特色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力强盛的,最有效的价值是带动就业。(唐卡艺术画院发展的)最大瓶颈一是学生来源,二是培训(资金)。省扶贫局承诺每年拨款200万,用于包括教师的聘用和学生的生活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