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起,如果有旅客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乘坐飞机,透过飞机舷窗也许有人会发现:白云机场“变大了”。一座崭新的航站楼在机场东南侧拔地而起,已经正式迎来进出港航班。
10月30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新建T3航站楼启用,白云机场第五跑道也同日运行。这标志着历时五年多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工程、国家重点交通枢纽工程——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正式投运。
从空中俯瞰扩建后的白云机场,五条跑道如银色缎带铺展,这座湾区航空新枢纽正式启航,让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脉络更加清晰。

自此,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正式迈入“五条跑道+三座航站楼+两座塔台”的运行时代,成为中国民航首个五条商用跑道运行的机场。
T3启航:白云机场枢纽能级进一步跃升
作为“十四五”规划时期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建设世界级机场群”要求的国家重点交通枢纽工程,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为这幅“世界级机场群”的图景补上了关键拼图,撬动着粤港澳大湾区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跃升。

近年来,白云机场枢纽能级持续跃升:2020年—2023年连续四年旅客量全国第一、货邮量全国第二,2020年客流量问鼎全球首位。如今,白云机场通航点240余个,超160余条国际(地区)航线通达,“经广州 飞全球”已成国际民航客货运的新常态。扩建后的白云机场,近期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380万吨使用需求,终端容量更可承载1.4亿人次旅客、600万吨货邮,未来将更加明确广州作为大湾区机场群“北翼核心”的战略支点地位。
随着T3启航,广东机场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国家三大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将进一步加密国际航线,加速形成“空中丝绸之路”核心节点,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动能。
互联互通:“轨道上的机场群”正在到来
航空枢纽链接的不只是空中之路,也是联动大湾区的“交通网络核心”。

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完成后,T3综合交通中心将成为集航空、公路、铁路(城轨)为一体的多方式联运的交通综合体,轨道总规模达到6台14线,并在负二层设置行李托运、轨道交通出港旅客同层值机及交运行李等功能,高效实现“空铁联运”。
根据《广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3-2035年)》,白云机场将引入6条高铁、5条城际、2条地铁、2条高速,届时,轨道交通分担率将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总规划师李静介绍道:“我们致力于让白云机场通过不断加密的轨道交通网与大湾区主要机场形成‘60分钟时空圈’,助力打造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打造,让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的功能更加协同、运行更加高效、航线网络更加国际化,逐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上的机场群’。”

“这从物理上将多个机场整合成了一个超级航空枢纽系统。”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翼评价道。
扩圈扩容:大湾区机场越建越大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共有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珠海、惠州、佛山7个民用机场。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场分布密度在全球四大湾区中,位居前列。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还在进一步推进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广州新机场项目已获立项批复,前期配套工程正在建设中;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第三跑道已完成飞行校验,预计2025年内投用;加上去年澳门国际机场扩建填海工程开工、香港国际机场三跑道系统正式启用……各个机场正在不断“扩圈”、扩容,持续“上新”。

在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中,“一国两制三关”的独特背景下,广州、香港、深圳三大国际枢纽构成了天然的“双机场”甚至“三机场”系统,三座国际枢纽本身便存在着功能互补与错位发展的格局。
同时,这里也是我国空域最繁忙、最复杂的区域之一,从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视角看,现有场址上的扩容扩建,是应对空域约束最现实、最高效的方案。
协同发展 深度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正逐步形成
破2.14亿人次——这是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七大机场旅客吞吐量交出的成绩单。
业内预计,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年旅客吞吐量将达4.2亿人次,年货邮吞吐量将超过2000万吨。
面对如此增长潜力,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正在不断巩固错位发展与协同补位的发展之路,“香港国际中转+广州亚太枢纽+深圳新兴市场直航”的多层网络,正在逐步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及新兴市场,粤港澳大湾区一个不断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世界级机场群正逐步形成。
(总台记者 吴媚苗 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