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界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老外在宁夏     |     数说宁夏     |      宁夏优品
《黄河文学》30年历史介绍
2022-12-07 19:06:45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郭建国责编:蒋硕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诗仙李白笔下的黄河。百川汇海,在中国当代文学海洋中,也有一条长流不息的“黄河”——它正是生于黄河金岸银川的《黄河文学》。

  作为一份纯文学刊物,也是银川市唯一一份全国公开发行的纯文学杂志,《黄河文学》以都市性、现代性和文学性的办刊风格,扎根黄河文化,书写时代故事,成为银川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1992年10月,《黄河文学》正式创刊;2007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创刊之初,《黄河文学》就坚守纯正的办刊方向,不跟风,不媚俗,注重品牌经营,培养本地作者,面向全国开放办刊,编发了一系列高品质、有价值的文学作品。至今,已刊出八千余位作者的近万篇(首)作品。

  2011年,著名作家彭学明创作了六万字长篇散文《娘》,时任主编郭文斌看到后,被这篇作品的真挚情感所打动,认为其与《黄河文学》的理念十分吻合,在当年第10期以“特别推荐”一次性全文推出。

  宁夏被赋予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战略的重要地位,银川市为打造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出台了一系列举措,《黄河文学》扎根于宁夏本土,得益于黄河水土的滋养,紧跟时代,结合实际,策划推出访谈栏目“对话黄河”。该栏目由宁夏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郭文斌主持,每期邀请国内文学界一位著名作家,以文学的方式就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对话,探讨思考黄河文化的深刻内涵及时代价值,已刊出《保护黄河的人类学意义》《保护黄河的生命学意义》《保护黄河的生态学意义》《保护黄河的地理学意义》《保护黄河的历史学意义》等,广受读者好评。

   为培养一批具有蓬勃创造力的文学新人,不断壮大中国文学的新生力量,2005年,《黄河文学》签约十一位宁夏本土“70后”“80后”作家,建立本土作家数据库,定期联系作家,通过组织笔会,编发专刊、专辑,召开作品研讨会等方式,助力其成长。

  “80后”本土作家刘汉斌,中专毕业后自谋出路,在种子公司打工维持生计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开启了文学创作之路。其作品因被《黄河文学》刊发,写作信心得到鼓舞,坚持创作学习,成为“首届《黄河文学》签约作家”之一。在编辑部和其他专家的扶持与鼓励下,刘汉斌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领域——作物(植物)散文创作,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在《人民文学》《青年文学》《文艺报》《散文》《北京文学》《天涯》《雨花》等多家报刊发表了三百余篇植物系列散文,多篇被《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转载,散文集《草木和恩典》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成长为宁夏散文创作的主力军。

  在《黄河文学》的培养助力下,十一位签约作家均有多部著作出版,斩获了多个全国性奖项,其中,马金莲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激发灵感、培育作家,对文学创作爱好者来说,《黄河文学》既是善于挖掘潜力的伯乐,又是乐于鼓励指导的良师。六盘山林业局林场职工白莹,热爱阅读写作,常在工作之余记录一些工作生活随感,文风干净,作品中充满对自然的热爱思考。2021年,《黄河文学》拟做“大地的记忆”生态散文专栏,除了刊出著名作家傅菲的作品,也希望能同栏刊出一组反映本土小流域生态的审美书写作品。在此之前,《黄河文学》曾经刊出过白莹的一篇相关散文,编辑部认为她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兼具这样的特质;但作为业余青年作者,白莹却对自己的创作实力有所怀疑,在责任编辑的耐心交流和热情鼓励下,白莹写出了一组反映六盘山林区生态风貌的精美散文,既展现了几代护林人对六盘山生态建设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坚守,也对林区的生态改善、自然风貌给予了细腻生动的记录。

  除着眼于本土作者培养外,《黄河文学》也悉心从自然来稿中遴选、发现有潜力的作者作品,通过持续关注对其进行扶持培养。青年作家艾玛在创作初期将自己的作品投稿至《黄河文学》,责任编辑穹宇在邮箱自然来稿中发现了她的作品,通过与艾玛多次沟通、修改调整,她的第一篇小说《米线店》在《黄河文学》刊出。此后,艾玛的作品以每年三到四篇的频率被连续选编刊出,部分被《小说选刊》等刊转载,其中短篇小说《浮生记》被《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转载,入选《2009中国年度短篇小说》《2009年小说排行榜》等选本,获首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备选名单。

  “创新是文学艺术的生命”,也是《黄河文学》保持鲜活生命力的秘诀。始终坚持创新文学发展理念、创新栏目策划,让《黄河文学》多年来广受读者、作者青睐。(银川市文联)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