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安徽             长三角一体化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蚌埠市五河县新集镇:特色笛膜产业兴 奏响“乡村振兴曲”
2025-05-14 17:35:00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赵春晓责编:赵滢溪

  蚌埠市五河县新集镇双河村,被誉为中国“笛膜之乡”。这里凭借着独特的笛膜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致富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双河村拥有30多年的生产笛膜传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为笛膜生产提供了优质的基础。每年四月底五月初,是双河村最忙碌的时候,水渠边、绿油油的芦苇荡中,村民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在忙着采集制作笛膜的原材料——芦苇。

蚌埠市五河县新集镇:特色笛膜产业兴 奏响乡村“振兴曲”_fororder_笛图片1

村民制作笛膜

  笛膜虽小,制作工艺却不简单。优质笛膜对所用芦苇的生长过程、粗细、长短、密度、生长时间要求十分严格。双河村世代相传的古法芦苇采集技术,成为了制作高品质笛膜的关键。采集后的芦苇,经过削尖、晾晒、抽取、挤压等多道工序,才能变成柔软轻薄、光亮透明的笛膜。“一抽、一吹、一扭、一捋,不到二十秒,一根笛膜条就做好了。这是俺们村的传统手艺,我干了20多年。”安徽省乡村工匠名师汤宇熟练地展示着笛膜制作。

蚌埠市五河县新集镇:特色笛膜产业兴 奏响乡村“振兴曲”_fororder_笛图片2

整理原材料

  如今,笛膜已成为双河村的特色产业,依靠这门代代相传的老手艺,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全村有近100多户农户参与,年产笛膜达到800至1000万根,平均每户增收可达1至3万元。笛膜主要销往浙江、重庆、广东等地,由于笛膜属于易耗品,市场需求大,每年都供不应求。像村里的汤宇、徐家壮等人,每年持续供货可获得利润20余万元,还带动了一批群众参与笛膜制作,增加了家庭收入。

  笛膜产业的发展,不仅让双河村的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也让这项传统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在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也为乡村文化振兴增添了光彩。下一步,新集镇双河村将规划建设笛膜加工厂,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要让来自五河的笛声“响”誉全国,让笛膜产业带动更多村民受益,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文/图 孙京城)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