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东北部的沙海深处,一汪碧水打破了亘古荒原的沉寂。曾经干涸半世纪的民勤县青土湖,如今芦苇摇曳、水鸟翔集,湖面如明镜镶嵌在沙漠边缘,诉说着中国治沙史上的生态奇迹。6月8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2025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采访团走进这片重生的湖泊,探寻西北荒漠上的绿色逆袭密码。
青土湖
干涸之痛:两大沙漠间的生态警钟
作为石羊河尾闾湖,青土湖曾是水草丰美的“潴野泽”。西汉时期4000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到解放初期缩减至70平方公里,最终在1959年彻底干涸。湖床裸露形成的13公里风沙线,成为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两大沙漠合围的“突破口”。风起时黄沙蔽日,民勤绿洲北部16个风沙口每年向内陆输送数以万吨计的沙尘,生态危机直逼河西走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曾是一片荒沙,不管刮起大小风,风起沙就来。”西渠镇火坎村村民陈天华的回忆,折射着当地百姓曾面临的生存困境。
重生之路:科学治理的系统攻坚
2007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实施,拉开了青土湖生态保卫战的序幕。民勤县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为指引,展开多维度生态修复。
在治沙技术上,民勤县与中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建立产学研联盟,推广“工程固沙+低密度造林+种草”的复合模式。18.3万亩流沙被草方格锁住,25.6万亩人工林如绿色长城挺立沙缘,3万亩梭梭嫁接肉苁蓉基地既固沙又富民,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民勤县在生态输水上久久为功,累计向青土湖输送生态水4.56亿立方米,2024年单年输水达3480万立方米。碧波重漾的湖面不仅滋养了127平方公里旱区湿地,更让地下水位以年均10厘米的速度回升,形成“以水定绿、以绿涵水”的良性循环。
在制度创新上,民勤县精准施策,实施生态保护区管护、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移民搬迁等组合拳。408公里风沙线上,300多公里环绿洲锁边林带构筑起立体防护体系,216处风沙口全部得到有效治理,实现荒漠化、沙化面积“双缩减”。
民勤县水务局副局长王兴斌介绍青土湖生态治理情况
绿色回响:人沙和谐的时代答卷
如今的青土湖,已从“沙魔肆虐地”蜕变为“生态会客厅”。青土湖的重生,成功遏制了两大沙漠合拢趋势,将甘肃北部的生态屏障向西延伸100公里,为河西走廊筑起一道宽约50公里的“绿色盾牌”,其“政府主导、科技支撑、全民参与”的治理模式,成为北方防沙带生态修复的典型样本。
未来图景:续写荒漠治理的中国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民勤县以“三北”工程为依托,启动新一轮生态治理攻坚。2025年,31.4万亩青土湖生态综合一体化治理项目全面推进,光伏治沙、智能灌溉等新技术将在这里试验推广,规划到2026年,形成乔灌草结合、带网片协同的立体化防护体系,让绿色屏障更趋稳固。
这片西北荒漠上的生态明珠,不仅照亮了民勤绿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荒漠化防治的决心与智慧。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湖面,治沙队员们种下的新一批梭梭苗正扎根沙地——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希望,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注脚。(文/图 武嘉仪)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