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界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老外在宁夏     |     数说宁夏     |      宁夏优品
农业“超级大棚”里的工业“魔法”
2025-06-26 09:45:05来源:宁夏日报编辑:王悦阳责编:魏寒冰

  原标题:建筑垃圾、各种固废变成“魔法土壤”——农业“超级大棚”里的工业“魔法”

  盛夏炎炎,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春林昆仑生态园区改造现场热火朝天。不久后,这里将变身育苗种苗农业产业种植基地。这些“超级大棚”在核心专利技术的加持下,展现出惊人效能:墙体厚度仅为传统土棚的六分之一,却能在冬季高效吸储太阳能,无需额外供暖设备即可缓慢释热;且在相同占地面积下,硬生生“挤出”0.6亩以上种植面积,预期寿命长达三四十年。

  与此同时,在宁夏大学葡萄酒与园艺学院的实验室,建筑废料、工业固废变成了“魔法土壤”,并在宁夏锦绣世纪科技采摘园应用。

  曾经令人头疼的渣土、混凝土块、粉煤灰等废弃物,如今在科技的“魔法”下,正在现代农业领域重获新生。

  车间里的“魔法”锻造

  6月20日,在昆仑生态园区改造现场,一排排青色大砖格外引人注目:每块长1米,宽、高均为0.5米,重达400公斤,需用小型起重机吊到合适的位置,工人们再把它们砌进大棚墙体中。

  这些“大块头”的原材料暗藏玄机。

  “它以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为基础,加入粉煤灰等工业固废,结合专利技术生产的特殊材料加工而成,学名为‘新型集成相变墙体用蓄热砌块’,具有强大的蓄热和隔热功能。”宁夏锦绣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承担昆仑生态园区34栋旧棚翻建任务,公司董事长王义军介绍:“墙体外这层黑色涂料就是我们的核心技术。”

  用手触摸,亦没有异样。“它的优势在冬季。墙体能够吸收太阳能并缓慢释放热量,使大棚内的温度保持在适宜范围。”王义军介绍,冬天,不采用其他任何加热设备,墙体摸上去会暖暖的。极温天气下,新型温室大棚内最低温度均在8℃以上。

  渣土、混凝土砌块、碎石、瓦砾、沥青块、粉煤灰……把这些废料应用到现代农业领域,“魔法”是如何诞生的?

  走进“魔法”第一站——位于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宁夏洁境科技有限公司原材料加工车间,只见混凝土砌块、砖石等建筑垃圾堆积如山。工人们操作装载机将建筑垃圾运往破碎线入口。随着一阵轰鸣声,巨大的破碎机将混凝土块、砖石等材料粉碎成桃核大小的骨料,部分则“粉身碎骨”变成细沙。

  工人们站在操作台前,不时调整设备参数。随着设备不断运转,经过二次破碎,一堆堆碎石和细沙逐渐成型,在传送带上缓缓前行。

  在制砖车间,这些原料在公司核心材料的加持下,被统一“身份”——新型集成相变墙体用蓄热砌块。它们一块块整齐地走下生产线,后被运到阳光下码好。经晾晒,变得更加结实。“每天可以生产600块,可消纳各种固废、建筑垃圾20多吨。”宁夏洁境科技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冉启炜说,“这些再生材料的强度和性能完全符合城市建设的要求。”

  大学实验室里的“魔法土壤”

  现代农业需要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而传统土质大棚问题不少:墙体开裂、钢架锈蚀、冬季夜间温度低至0℃。“这一代日光温棚已使用20多年,设施老化严重,传统种植收益低,用电等安全隐患突出。”兴庆区掌政镇春林村党支部书记潘利华介绍,80%的棚体长期闲置,少量在用的温棚年收益不足5000元。

  一项新技术带来希望。2024年,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宁夏冷凉蔬菜设施结构与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研究与示范》实施,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牵头实施,沈阳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大学以及宁夏锦绣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宁夏洁境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开展,首次将一般工业固废、建筑废料运用到农业生产领域,解决了传统土质大棚土地利用率低、使用年限短、保温性能差、不适宜开展机械化作业等问题。

  “魔法”同样在宁夏大学葡萄酒与园艺学院实验室里发生,学院院长、教授张雪艳的电脑里,记录着冬日里白天相变墙体表面接收的太阳辐射等关键数据。“通过监测数据,不断调整蓄热砌块的配比,可以达到更好的蓄热效果。”张雪艳介绍。

  张雪艳团队还将建筑废料、工业固废变成了“魔法土壤”——建筑垃圾碎料和粉煤灰经处理后,粗粒径微沙如同硅砂类物质,透气性极佳。将其与堆肥、草炭及秸秆等农业废弃原料复配,制成了育苗和栽培的优质基质。

  6月上旬,张雪艳带着学生来到宁夏锦绣世纪科技采摘园。这里的第三茬绿宝香瓜进入采摘期,它们就被种植在“魔法”土壤上。经测量,“魔法土壤”显著提升了作物生长速度与产量,同时降低了对优质土壤的依赖。

  温室大棚里的新希望

  走进兴庆区大新镇新渠梢村,种植户盛培利的“别墅”级大棚令人惊叹。

  他承包该村9号新型农业大棚,墙体由“魔法砖”砌筑,内部厨房、盥洗室、客厅等生活空间与绿意盎然的小白菜、水萝卜、嫩韭菜、果树等和谐共存,充满田园生活的惬意。

  50多岁的盛培利,是当地的老种植户,十几岁就跟着父母种大棚。说起这个大棚的神奇,盛培利感慨道:“去年冬天最冷时,棚内温度仍在8℃以上,省了不少采暖费。在夏季,棚温也很适宜,避免了高温伤苗。”

  在锦绣世纪科技采摘园,十几栋“超级”大棚内生机勃勃。粉煤灰栽培基质打造的“移动果园”内——盆栽的樱桃、吊干杏、苹果、葡萄等即将进入“休眠”状态,静待今年10月错时上市;工人们正采摘草莓西红柿、小香瓜,准备销往全国各地。

  “这些新型‘超级大棚’,不仅消纳建筑垃圾、工业固废,还集成了空气管道供热、太阳能光伏转换等新技术,既是固废的终结者,更是绿色农业的高效引擎,极具推广价值。”张雪艳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倪会智 安小霞)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