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活力中国调研行|“剧透”未来!从低空到太空,看产业发展新脉动
新华社合肥7月6日电 题:“剧透”未来!从低空到太空,看产业发展新脉动
新华社记者何晓、唐诗凝、黄博涵
在合肥骆岗公园这个由老机场改造而成的城市公园中,一场与众不同的“无人机”飞行秀正在上演。
半径不超过15米的小型“停机坪”内,一架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停在起飞点,16组螺旋桨整齐排列,由碳纤维制成的流线型机身极具“未来感”。随着起飞指令下达,航空器便轻盈离地,平稳升至50米左右的空中。白色机身与湛蓝天空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科技感十足的画面。
7月2日,一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在合肥骆岗公园演示飞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参加“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活动的记者日前走进被喻为低空经济“超级实验场”的合肥骆岗公园,切身感受到无人机载人飞行正加速从愿景走向现实。“这台正在演示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由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运营,主要面向城市内低空中短途交通需求,具备无人驾驶、智能导航、精准起降等功能,可以广泛应用于载人交通、旅游观光、物流运输等场景。”合翼航空运营总监章昱辉介绍道。
要让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在城市上空畅飞无阻,拥有一张运营“通行证”是关键。今年3月28日,合翼航空收到由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国首批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可别小看这张证的“含金量”,这意味着,持有运营合格证的企业可以在获得批准的区域内进行商业运营,提供付费载人运营服务。“在不远的未来,市民或游客将有机会在合肥上空体验一场‘云端之旅’。”章昱辉说。
近年来,随着“低空+”赋能千行百业,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的天空正变得越来越“热闹”。目前,合肥已开通无人机医疗物资配送、轨道巡检、外卖配送等200余条航线。应用场景的丰富加速了全产业链的聚集,合肥市已汇聚低空经济企业300余家,实现无人机研发、测试、生产、运营全链条布局,进一步向“天空之城”迈进。
“未来,合肥将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对接公安、应急、消防、环保等部门,常态化开展接驳观光、物流配送等飞行任务,让低空经济的发展红利惠及每一个人。”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执行主任程羽表示。
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作为备受关注的新兴产业,已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据预计,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也将突破2.5万亿元。随着低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以逐梦苍穹为目标的商业航天也在星辰大海中书写着中国智造的“加速度”。
这是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的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受访单位供图)
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曾因“禹会诸侯于涂山”的传说而闻名,如今,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在这里拔地而起,深蓝航天、九州云箭、凌空科技等17个商业航天项目聚“星”成链,以科技创新推动火箭生产从“制造”向“智造”跃迁。
在蚌埠凌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制造车间内,一罐淡黄色晶体颗粒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很难想象,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颗粒,在经过十余道加工工序后,将蜕变为火箭专属的“防热盔甲”,并随其一同开启一场“太空之旅”。
“这是一款由我们自主研发的改性低密度石英酚醛类耐高温热防护材料。”蚌埠凌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中心总监陈石林告诉记者,火箭在超高速飞行状态中,其表面温度通常可达1000摄氏度以上,而生活中常见的金属铜在1000摄氏度时就会变得“软塌塌”。“我们设计的防护材料具有低密度、低导热率、耐烧蚀等优势,耐温最高可达2100摄氏度,相当于给火箭穿了一层坚固的‘防热衣’。”陈石林说。
距离蚌埠凌空科技仅20分钟车程的深蓝太空航天科技(蚌埠)有限公司则将目光聚焦于火箭推力室的研发与制造。“推力室是火箭发射过程中完成推进剂能量转化和产生推力的组件,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传统的推力室需要开模铸造、锻造,而我们自主研发的推力室则使用3D打印技术,将生产周期从半年缩短至23天左右,极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公司副总经理冯光光表示。
小部件也蕴藏着“大学问”,耐高温材料、推力室等火箭零部件既浓缩着企业在向新求变中日复一日的科研攻关,也为中国商业航天积聚向上发展的动力与底气。“面向未来,蚌埠将加快培育产业制造创新平台,加大与中科大、航天八院、航天六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力度,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助力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在新时代书写‘飞天传奇’。”禹会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胡海波表示。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