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安徽             长三角一体化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安徽汽车创新动能强劲
2025-07-07 09:07:49来源:经济日报编辑:赵春晓责编:赵滢溪

  长江之畔,创新奔涌,智能升级和绿色转型的大潮正在安徽汽车产业链澎湃激荡。从电机制造生产线上精准舞动的机械臂,到数字孪生车间中实时演算的虚拟整车,再到换电站内几分钟完成补能的电动车洪流……记者在江淮大地连日采访,所到之处都能看到汽车产业链条上科技创新的鲜活案例,感受到新质生产力的强劲脉动。安徽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和条件,在汽车产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既突出因地制宜,又彰显安徽特色。

  在安徽合肥肥西县的尊界超级工厂生产车间,1800余台智能机器人高效有序工作。伴随机械臂挥舞,一辆辆尊界S800正在生产组装。“这只是工厂的现实景象。”该工厂负责人魏大卫向记者介绍:“在数字世界中,我们通过华为iDME工业数据模型驱动引擎与华为数据云底座,还实时运行着一个‘孪生’工厂,可在虚拟环境中监控产品、工艺、设备等状态信息。一旦出现异常,可立即进行可视化、数据化追溯。”

  该工厂是安徽省首个汽车制造领域5G全链路工厂和首批筹建的零碳产业园区。2023年12月,江淮汽车与华为终端签署《智能新能源汽车合作协议》,明确基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在多领域全面合作。一年后超级工厂便建成投产,正式翻开智能新能源汽车新篇章。

  江淮汽车的锐意进取,是安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生动缩影,也彰显出智能绿色转型背景下安徽汽车产业的发展大势。

  从土地、资金到政策扶持,安徽推动整车制造、动力电池、智能网联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如今,奇瑞、蔚来、比亚迪、江淮等多家整车企业在此集聚,超200家配套企业星罗棋布,形成覆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完整生态。

  安徽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凭借智能雨刮系统、无刷电机等方面的技术积累,所开发的低噪音、高性能雨刮器备受新能源汽车厂商喜爱。“我们升级了24条全自动生产线,对产品进行提质增效。”公司技术部部长史本尧说。

  在该公司生产车间雨刮电机自动装配线上,记者看到一个个电机壳体在传送带上平稳移动。随着机械臂快速探出,磁瓦等关键零部件依次被抓取、定位,最后精准装入壳体中,整个过程连贯流畅、严丝合缝。史本尧表示,全自动化产线人工成本降低超2000万元,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以上。

  在打造产业生态的同时,安徽持续优化配套服务,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文峰表示,提升城乡充电便利性,推动充换电服务“一张网”建设,积极开展车网互动及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试点,为加快智能网联产业布局打下坚实基础。

  在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蔚来体验中心第三代换电站,一辆蔚来ES6稳稳驶入感应区。轻轻触碰车内显示屏“一键换电”按钮,车辆被固定在原地,下方的机械臂快速贴近底盘,揭开锁扣,将耗尽能量的电池取出。同时,一块满电电池被传送装置悄然托举到位,一阵“哒哒哒”响起,便被平稳推入车底,底盘护板随即复位,完成换电。

  “当一辆汽车需要到换电站更换电池时,所有操作几乎都能自动完成,这个过程仅需3分钟。”蔚来制造物流运营部公共事务负责人杨易介绍,这离不开科技创新带来的技术支持。

  据了解,蔚来汽车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核心技术正向研发。截至今年4月底,申请中及已授权专利总数9900余件,并建立由电池系统、车辆工程、智能驾驶、智慧能源、全球数字运营等12个领域技术构成的“蔚来技术全栈”。

  “作为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的深度融合点,汽车产业再次成为科技创新制高点。”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认为,安徽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上拥有科技创新等多方面优势。

  近年来,蔚来汽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分别合作,相继成立“中国科大·蔚来智能电动汽车联合实验室”“合工大·蔚来创新研究院”,目前已产出中国首个整车全域操作系统、全球首个5纳米车规级智能驾驶芯片等核心技术成果。

  创新动能加速释放,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安徽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汽车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以前瞻思维链接高端创新资源,全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安徽省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7%,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23.8%;新能源汽车产量61.33万辆,居全国首位。

  向新向智向绿而行——安徽汽车产业的车轮,正在科技赋能的宽广大道上风驰电掣,驶向未来。(记者 赵登华 李思隐 王霖 段云鹏)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