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跨越千年,见证着历史的繁华变迁;黄沙,随风流逝,埋藏着岁月的茫茫沟壑。
如今,揭开神秘面纱、散发耀眼光芒,西夏陵正向全世界展示着“多民族智慧典范”的独特魅力。
在这片写满“神秘”的陵区,9座帝陵和270多座陪葬墓,铺陈着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作为西夏王朝的重要遗存,西夏陵浓缩了文化、艺术、宗教等多方面信息,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陵寝制度、陵墓建筑、营造技术、丧葬习俗等方面所体现的特征,全面承袭唐宋帝陵陵寝制度和传统木构建筑体系,吸收党项、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多元族群文化传统,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以宁夏平原为中心,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生业、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而产生的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与融合的壮丽篇章,成为多民族智慧的典范。
“西夏在‘丝绸之路’上具有中继枢纽的重要地位,在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夏陵在继承唐宋帝陵陵寝制度的基础上,杂糅了党项、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文化。”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介绍,西夏陵的选址、布局、建筑形制等方面的特点和风格,正是多民族智慧融合的最好印证。
西夏陵总体布局是背靠贺兰山,面向黄河,与唐宋帝陵陵寝布局一致。这里坡高地阔,居高临下,俯视黄河平原,体现了西夏王朝对中原王朝陵寝布局传统的承袭与发扬,是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缩影。陵园宏伟宽阔,每一座帝陵都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建筑群,布局也大致相同,由阙台、碑亭、月城、内城组成,内城有献殿、鱼脊梁和高大的陵台——这与中原地区唐陵、宋陵的布局如出一辙。
但在细节上,西夏陵与唐陵、宋陵又有所不同,集合了多民族智慧,体现了多元文化传统的交流融合。例如,西夏陵采取了帝、后同穴合葬的制度,与辽(契丹族)、金(女真族)帝陵的做法一致。考古发现,6号陵的献殿运用了流行于辽金时期的减柱造、移柱造木构建筑技术;而在3号陵陵城、月城阙门与转角等处独特的圆弧形造型等,也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这些特点丰富了古代皇室丧葬文化及其内容,使西夏陵成为中国古代陵园中具有民族特点的独特景观,同时也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包容性。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西夏陵进行过多次考察和发掘,出土了包括石雕、陶瓷、铸造、纺织等门类的大量文物。这些文化瑰宝,成为党项人传承中原地区先进的手工业技巧,并在很多行业中探索创新的印证。
从岁月中抽丝剥茧,历史的真容徐徐再现。如今,巍峨的贺兰山下,安静伫立的西夏陵也将在更加深入的研究发掘中,向世人讲述神秘往事、展示文化魅力。(记者 马越)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