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安徽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有着怎样的独特文化故事——“四普”探遗珍 与时间赛跑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在安徽省取得阶段性成果:复查“三普”文物25000余处,调查新发现文物3500余处。竹城墩遗址、采石六朝城遗址、南溪古箭楼、洛闽溯本坊、临淮关淮河石堤、溪头廊桥、五华山摩崖石刻、小朱庄战斗战地医院旧址、保五旅起义驻地旧址、界首工艺陶瓷厂,最终获评安徽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其中,有立足江淮沃土梳理中华大地历史文化脉络的重要节点,也有独具安徽特色的历史留痕。文物保护是与社会同行、与时间赛跑的事业,深入挖掘文物故事,阐释文物蕴含的文化精神,才能让文保成果更多惠及人民。
寻访长江文化踪迹、回溯徽州古建记忆,重走红色之路、解读工业遗产……前不久,安徽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公布,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典型文物,带着各自的历史故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从今年6月至明年6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入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建立全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和数据库,逐级验收并向社会公布普查成果。摸清文物家底,定期更新文物地图,将实现对文物的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
江河与大地瞭望历史纵深
安徽沿江地区是长江下游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区域。
竹城墩遗址位于枞阳县横埠镇竹城墩村,为一座周代古城址。城址呈南北走向,为一处近似长方形圆角台形墩,长370米,宽240米,面积约为65000平方米。城址边缘四周有约10米宽的围垣,围垣略高于遗址内部,城址外围有一圈壕沟。该遗址对研究安徽沿江地区的周代聚落、青铜冶炼具重要意义。城址之上,考古人员曾采集到印纹陶片、红褐色泥质陶片等标本。根据采集标本以及此前勘探结果综合判断,该遗址应为一座周代城址。
据了解,1989年,在与之相距不远的周潭镇汤家墩遗址曾发现多件精美的青铜器,竹城墩城址的发现对研究汤家墩遗址青铜器的来源和出现原因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宗国”地望以及周王朝对皖南铜资源的控制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青铜文明沿着长江而绵延,长江则不断给予这片土地以丰厚营养,从而在每个历史时期留下或浓或淡的印记。
采石六朝城遗址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翠螺山北坡西部,城址墙体利用自然地势修建于山岩之上,总长约556.5米,城内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业内一致认为,这处遗址对于长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采石城,扼守长江咽喉,在距离南京50公里的上游江域。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采石城曾经见证了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结合实地考察和采集到的标本,考古人员发现,采石城的军事功能十分突出,延续的时间也很长。如果要想弄清楚采石城的建造时代和历史沿革,还需要在翠螺山的重点区域做重点勘探。采石城的发现是近年来六朝城址考古的重要成果,也是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的重要收获,对于长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条大江的奔涌不息,见证了这片土地的生生不息。自周代遗存而始,此次发布的“十大新发现”中,还有五代南唐、明代、清代等多个古代史时期的文物遗存以及近现代红色旧址等。历时一年多的普查阶段性工作,为大众展现了江淮大地丰富而又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古建与旧址承载精神家园
徽州之景致、红色之地标,以物质载体承载精神财富,从各类文物信息中窥见安徽风貌,“新发现”以“新视角”再次佐证。
徽州古建是黄山重要的文物类型,是安徽省文物序列中的独特类型。
洛闽溯本坊位于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篁墩村,为三开间四柱叠檐冲天式石牌坊,建于清代。牌坊高11.7米,宽9.8米,采用茶源石建造,用料粗壮厚实。上额枋两面横书乾隆御笔“洛闽溯本”四字,为理学在徽州发展的荣誉标志坊。洛闽溯本坊体现了当时徽州建筑技艺的高超水平,为研究古代徽州牌坊提供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洛闽溯本坊作为理学在徽州发展的荣誉标志坊,彰显了篁墩村作为新安文化、徽学发祥地的重要地位,在徽州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广义的革命旧址涵盖各类型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革命旧址也是安徽省古迹遗址中具有独特价值的组成部分。
小朱庄战斗战地医院旧址位于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梧桐村,整体建筑风格为清代至民国。该旧址对党史研究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保五旅起义驻地旧址位于绩溪县大东门80号,主体由正屋、偏屋两部分组成,为典型的中西融合建筑,1949年4月保五旅在此成功起义,加快了皖南解放的步伐,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珍贵的历史遗存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革命旧址展示是发挥其宣传教育作用的主要途径,是保护利用的重要形式。
人居与自然呈现多元景象
临淮关淮河石堤,位于凤阳县临淮关镇淮河岸边,是明代修筑的防洪设施。至康熙年间,临淮关石堤多有损坏,主体尚存,此后数百年间,周围居民对石堤屡有修缮。临淮关淮河石堤是古代沿淮地区人民抗击淮河洪水,又与淮河共生的重要实物见证。目前该石堤尚存600米左右,是目前淮河上仅存不多的古代防洪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
临淮关淮河石堤自建造以来,其上民居渐密,石堤之上的民居高低错落,部分民居在石堤修筑了由淮河水面至石堤顶部的步梯,如此自淮河下船,可由步梯直接返家。淮河石堤与临淮关几百年的共存,使得石堤与民居、淮河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人与自然相融的淮水之景。
廊桥是徽州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廊桥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地势而建,生动展示了古徽州村落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徽州古代社会科举文教、徽商经济、风俗民情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对研究徽州传统文化以及徽州古建筑都具有标志性意义。溪头廊桥位于歙县溪头镇溪头村长庆村,建于清代,为一座双孔石拱桥。廊屋采用五架抬梁式木构架,歇山顶。这一新发现对研究清代歙县地区廊桥的发展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保护、宣传、展示,歙县廊桥已成为历史、艺术、科学知识教育场所,成为人民休闲、娱乐、交流和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空间,成为彰显和阐释徽文化的重要空间。
界首工艺陶瓷厂位于界首市东城街道陶艺公园内,现存车间、厂房及职工宿舍数间,老窑址1座。前身为1954年成立的陶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名为界首工艺陶瓷厂,制作的三彩“刀马人”成为界首鲜明的文化名片。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卢莉华的工作室所在地,该厂至今承担着界首彩陶非遗传承使命。此外,东至县南溪古箭楼的发现为研究草原匈奴文化在皖南地区融合、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芜湖市繁昌区五华山摩崖石刻为安徽较早的摩崖造像,为研究五华山佛教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人与自然是如何相互交融的,人们生产生活是如何创造与革新的,文化遗产如何在当下融入我们的文化空间?通过这一不断更新扩充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相信我们能够从中找到答案。(记者 晋文婧)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