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信用是衡量企业合规经营的“金标尺”,是打通市场竞争的“通行证”,关乎着企业发展的“命脉”。近年来,武威市税务局以纳税信用管理为抓手,聚焦企业全信用周期需求,既当好信用修复“服务员”,做好信用风险“预警员”,还推动企业以信换贷破解融资难题,切实帮助企业将纳税信用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
信用修复“及时雨” 为企纾困焕生机
甘肃富兴莱商贸有限公司是凉州区一家主营百货、肉禽蛋奶及五金零售的小微企业,2024年3月以来因资金周转困难,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费,在年度纳税信用评价中被认定为C级。政府招投标项目的“信用门槛”迈不过,合作方因信用等级低对合作持观望态度,怎样发展,成为该公司面临的一个难题。
2025年7月1日,《纳税缴费信用管理办法》实施后,凉州区打出“线上+线下”组合拳,线上通过征纳互动平台精准推送信用修复办法、操作指南,开展专题可视答疑,实时解答企业疑问;线下组建辅导小分队,深入企业入户辅导,同步发放《纳税信用修复告知书》,引导企业及时纠正失信行为,提前规避信用扣分风险。
在通过征纳互动平台推送纳税信用修复政策时,凉州区税务局发现了该企业的困境,第一时间主动进行对接。工作人员手把手辅导企业财务人员通过电子税务局提交信用修复申请,在1个工作日内就完成了申请确认、资料复核等全流程手续,成功将企业纳税信用等级提升至B级。
“多亏税务局的精准辅导,我们的纳税信用等级从C级修复到B级,公司成功拿到了政府招标的长期业务,真是解了燃眉之急!”提到纳税信用修复,该公司负责人李国发说道。凭借修复后的B级信用记录,企业成功中标一笔金额可观的长期供货业务。更让企业安心的是,B级纳税人不仅可申请“银税互动”贷款,享受金融机构差异化授信和利率优惠,也达到了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即征即退等优惠政策的纳税信用要求。
如今,甘肃富兴莱商贸主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税费申报缴纳,全力守住“良好信用”这块“金字招牌”。这正是凉州区税务局推动纳税信用修复工作的初衷——通过辅导纠错、快速修复、激励守信的正向循环,激发企业合规经营的内生动力。
预警容错“双保险” 护企远航添动力
甘肃瑞霖农源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从事森林经营和管护的企业,2024年因未及时对所属期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进行申报,触发纳税信用扣分指标,导致公司连续保持2年的A级纳税信用存在降级的风险。
民勤县税务局获悉相关情况后主动对接,及时提醒企业扣分详情,并指派专人提供“一站式”信用辅导,全程跟踪指导企业完成申报,成功帮助企业修复加分,助力企业重塑信用形象。
“以前就吃过失信的‘苦头’,多亏税务部门及时上门开展信用评价风险提醒,让我们及时修正了失分行为,才有重获A级纳税信用等级的机会!这对公司拓展市场和发展至关重要。”该公司财务负责人徐薇说道。
为发挥纳税信用的正向激励作用,民勤县税务局持续优化纳税信用管理服务,构建了“动态提醒、修复引导、精准推送”三位一体的纳税信用失分预警机制,为企业提供信用辅导,定期针对纳税人涉税失信扣分风险,为纳税人精准推送预警信息,引导纳税人精准纠错,实现纳税信用风险“早发现、早预防、早纠正”,有效助力企业增添发展信心。
以信赋能“引活水” 助企解难开新局
近年来,天祝县税务局依托“银税互动”机制,帮助民营企业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取得“真金白银”的信用贷款。一方面,联合各商业银行开展线下宣传,通过在银行网点、办税服务厅的政策宣传栏发放“银税互动”产品宣传彩页,举办税企银座谈会等方式,让更多纳税人了解知悉“银税互动”产品,使有融资需求的民营企业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得纳税信用贷款;另一方面,通过税企微信群等渠道大力推广“银税互动”信贷平台,通过平台将“银税互动”从线下“单轨推动”升级为线上线下“双轨驱动”,实现“银税互动”产品申请、审批、授信、放贷的“线上一站式”办理。
天祝聚欣硅业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碳化硅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制造企业,由于市场前景好,该公司急需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但受限于资金短缺,企业的新产品研发陷入困境。在了解到聚欣硅业的困境后,天祝县税务局主动伸出援手,充分运用“银税互动”工作机制,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难题。
依托税收大数据,税务部门通过自建的碳化硅行业涉税风险模型,对聚欣硅业进行“合规体检”后发现:该公司在税务合规方面表现较好,纳税信用为B 级,涉税风险较低。税务部门决定依托银税互动机制,帮助聚欣硅业与银行建立联系,同时协助该公司准备贷款申请材料,在贷款审批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2025年,通过‘银税互动’平台,我们在邮政储蓄银行顺利申请到了200万的纳税信用贷款,大大缓解了我们的研发资金压力,要感谢税务部门的全程协调帮助,今后我们一定更加合规经营、诚信纳税。”天祝聚欣硅业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刘秀琴说。(文 陈国玺 向尚)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