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魏寒冰):秋风起,蟹脚痒。金秋时节,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这座“皖北水乡”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螃蟹捕捞季。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 摄影 李向前
五河螃蟹以“个大、黄多、味鲜”闻名,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近年来,依托沱湖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不断提升的养殖技术,五河县的螃蟹产业不断壮大,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姿撬动亿元产值,成为长三角水产养殖的“金色名片”。五河螃蟹为何如此鲜美?独特的水域条件、科学的养殖模式、以及不断延伸的产业链,共同构成了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鲜味密码”。
“淮上明珠”的自然之味
秋日清晨,薄雾笼罩蟹塘,螃蟹爬上网围,蟹农们熟练地驾船撒网、捕捞。岸边,蟹农们正将膏丰肉满的螃蟹分拣装框,一筐筐青背白肚、金爪肉甜的五河螃蟹被整齐打包装车,发往全国各地,成为中秋餐桌的应季美味。
美味的背后,是自然的馈赠。“淮上明珠”五河县地处淮河中下游,因淮、浍、漴、潼、沱五水汇聚而得名,五水在辖内汇作三湖——沱湖、香涧湖、天井湖,其中,沱湖是淮北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这里水源清澈,水草丰茂,天然饵料丰富,为优质水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蟹农捕捞螃蟹 摄影 李向前
“水质好,水产品的质量才好,这里的水塘面积一共有5000亩,都是引的沱湖水。”润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跃宗养蟹十多年,早年间在外打工的他,一路干到公司高管,后来回到五河县大岗村带领大伙一起办起水产品养殖,见证了五河螃蟹一步步“闯出”名堂。
“水草和螺蛳是主食,饲料仅作补充。这种模式让螃蟹病害少、肉质鲜甜,每斤售价达90-120元。我们采用本地培育优质蟹苗,成活率也能提高不少。”该公司技术员说。
五河螃蟹 摄影 丁海
五河县充分利用境内丰富的湖泊河道资源,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形成了三大湖区螃蟹优势产业带,推广“种草投螺+密度管控”等生态养殖模式,提升螃蟹产量和品质,年产优质蟹约4500吨,总产值达4.5亿多元,400余户养殖户因“蟹”致富,带动周边村民收入提升。
智慧养殖的匠心之味
五河县螃蟹养殖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如今,传统养殖正向数字化转型,生态养殖走上“智慧路”。
“过去靠经验养蟹,现在靠数据说话。”五河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本龙介绍,当地引入智慧化管理平台,对养殖环境进行实时监控,能让螃蟹的成活率大幅提高、降低养殖风险。
蟹农分拣螃蟹 摄影 李向前
从选苗到投放,数字化贯穿了养殖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池塘里安装的传感器,对养殖环境、水质、蟹苗生长状况进行全方位管理、精准监测。“打开手机小程序,就可以随时巡塘。”黄跃宗展示手机界面,水体溶氧量、水质酸碱度等关键数据一目了然。
科技赋能产业链,让五河县生态养殖从“靠天养”到“智慧养”,蟹品愈发鲜美,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螃蟹上市季节,捕捞、打包、发货人员都需加班加点。
润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跃宗在手机小程序上查看水质 摄影 丁海
五河县平均亩产精品蟹200斤以上,村民年收入显著提升。同时,该县构建“生态养殖-智慧冷链-精准配送-售后服务”四位一体网络,通过技术赋能,提升了传统养殖业的附加值,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产业升级样本。从“人放天养”到“数字养蟹”,从“养在深闺”到“网红爆款”,随着“五河螃蟹”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吃蟹饭、住蟹房、娶蟹婆、嫁蟹郎”的古老谚语,正化作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淳朴好客的“蟹乡”之味
在五河县,螃蟹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
每到金秋时节,当地举办的“五河螃蟹节”热闹非凡:养蟹大赛、农产品展销、民俗表演、文旅推介等活动轮番上演,不仅展示了五河的水产特色和乡土风情,也让更多游客在“蟹味十足”的氛围中感受这座“皖北水乡”的热情与魅力。
往届螃蟹节上,螃蟹引来小朋友的围观 摄影 李乐
节庆之外,“蟹乡”旅游同样升温。依托沱湖优美的生态环境,五河县着力打造以“蟹”为媒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如今,不少蟹农开起了“蟹庄”和“农家乐”,游客可以摇橹下塘,亲手捕蟹;在农家小院里品尝现蒸的清水大闸蟹;在民宿里听乡村故事,观鸟、游湖,体验别样的田园风光。“吃的是螃蟹,品的是乡村韵味。”成为不少游客对五河之行的真实写照。
五河螃蟹直播带货 摄影 丁海
文旅融合不仅拓宽了“五河螃蟹”的消费场景,也为当地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随着蟹乡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五河正努力把“鲜味密码”转化为“致富密码”,让更多人走进蟹乡、认识五河、爱上五河。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 摄影 李向前
今年10月中旬,螃蟹节将再次开启。在稻浪翻金、蟹香四溢之间,五河递出一封“蟹乡邀请函”,邀中外游客共赴五河之约。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