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回声|专家谈】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论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

2017-10-21 09:53:59|来源:国际在线|编辑:梁生文

  

  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论述为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1981年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说法,认为这一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形成这个判断到现在已经过去了36年,我国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矛盾的两方面也都出现了质的变化。

  在社会生产方面,我国已经不再落后。一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持续增强。2016年,我国GDP总量达到11.2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谷物、肉类、花生、钢铁、汽车等多种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高速铁路里程达到2.3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2016年末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今年9月末达到3.11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首位。2016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到8260美元,在世界银行公布的216个国家(地区)人均GNI排名中升至第93位。

  二是科技创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16年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5677亿元,与GDP之比为2.11%,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量子通信、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射电望远镜、大飞机、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等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科技成果涌现。

  三是产业结构逐步迈向中高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规划和行动深入实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2013-2016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4%和11.3%,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9和3.8个百分点;今年1-8月,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4%和13.0%,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7和6.3个百分点。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协同经济等新模式广泛渗透,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智慧家庭、智能交流等新业态方兴未艾。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落后面貌彻底改变,但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一是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经济正在稳步转型升级,产业迈向中高端,而西部地区受制于环境、人才等诸多因素,发展仍较为落后,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滞后,人才流失严重,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二是产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传统产业产能饱和乃至严重过剩,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发展不足。在此背景下,我国正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步伐。三是整体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整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服务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体提升。

  在人民需求方面,我国已经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背景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除了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外,还有“非物质”的需求,比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上述提到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张茂荣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