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
少年观众席地而作——艺术不朽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刘思恩):在中国绘画“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这样一位先行者,他自号“朽者”,却在逝后被吴昌硕题为“朽者不朽”;他发现并推广了齐白石,被梁启超评为“现代美术界,可称第一人”,他就是“陈门四杰”之一的陈师曾。11月11日至12月20日,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推出“朽者不朽: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先行者——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这是陈师曾去世后其作品首次在国家最高美术殿堂集中陈列展示。
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字师曾,号朽者、朽道人,其出身于晚清江西名门,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弟陈寅恪,当今文史学界习称“陈门四杰”;陈师曾早年留学日本,与鲁迅、李叔同等结为文艺挚友;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通与长沙,并全心致力于诗书画印的深研,求教于海上巨擘吴昌硕;1913年底,其赴北京任教育部编审,居京十年间,在多所高校任教。他不同流俗,画吾自画,集诗书画印和新知识素养为一身;他以深厚的笔墨功力,传承金石写意之风,并在直面现实中创作出具有人文关怀的杰作;他投身艺术教育与画会活动中,积极推进中日艺术的交流合作;他提携同道,与民初艺坛共同开创出北京画界的新局面,成为民国时期北京艺坛的领军人物。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表示,希望藉此展揭示陈师曾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开拓价值和文化启示。
然而,陈师曾仅仅活了四十八岁。也许由于早逝,作品散佚,又未曾举办过全面的艺术展览,就其自身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而言, 一般观者也许并不是那么了解,即使是今日画坛,想必很多人也仅是乐道其提倡“文人画之价值”,知晓其创作《北京风俗图》等。时间流逝,知者寡落,何况自今距其诞辰已是整整140年。
中国美术馆匮藏陈师曾作品一百余件套,仅有部分作品曾在联展中展出。值陈师曾诞辰140周年之际,中国美术馆汇同北京多家文博机构,聚集其各类艺术作品两百余件,一方面展现其于中国画各科推进的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呈现其于书法、印章、诗词以及漫画、画铜、笺画等多方面的综合艺术成就,尤其是特设专厅,以“沙龙雅集”方式钩沉其生平、交友、著述,力图部分还原陈师曾与民初文艺界往来的艺术交往圈。
移步换景让观众看到陈师曾不同的艺术创作
为衬其“朽者不朽”,中国美术馆布展匠心独具,暗黄古旧的画纸隔离出一个一个既独立又通透的空间,古意雅致的花插、山石点缀其间,陈师曾的画作,或山水,或花木,或小品,或民俗,于这“移步换景”的空间里,带给观众超然物外的享受。在赞叹陈师曾高超的画技之外,观者更充分感受到画者高洁的品性,淳厚雅正的胸怀以及内敛为矫然拔俗的君子风骨。梁启超曾评价陈师曾“而其作品的表现,都有他的精神。有真挚之情感,有强固之意志,有雄浑之魄力……”,当今人近观“朽者”画作之时,才可窥得海上巨擘吴昌硕在“朽者”去世后所题“不朽”的深意所在。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在文化语境更迭和文人绘画已趋式微的晚清民国,陈师曾的文化身份已是兼具‘旧式文人’与‘新知识人’两种特征为一体,其艺术创作也同样如此,呈现出‘新风’与‘旧貌’并存,‘借古’与‘融西’不悖。而这恰恰体现出陈师曾在变革时代中基于文化主体的充分自信和开放胸怀,如此鲜活且极具张力。”
吴为山表示,“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朽者陈师曾以其超绝的才情气质开启了二十世纪中国画“会通适变”之门,由此“走向现代”,直指当下,是为“不朽”!
《北京风俗》让观众了解到百年前的民生相
陈师曾祖父陈宝箴(号右铭),曾官湖南巡抚,是晚清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父亲陈三立(号散原),是晚清著名学者、诗人。弟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国学大师。虽然陈师曾早逝,但由于其家世较为显赫,且多与名门联姻,又加之留学日本,视野开阔,着力于文艺创作、活动、教育,故交友甚为广泛:既有家族世交,也有留学新知识分子;既有画坛同道,也有文艺知交;既有达官显贵,也有名工巧匠……中国美术馆特辟六层展厅,展示陈门“家世――生平”,“交游――活动”,其中包括陈师曾与鲁迅、与李叔同、与吴昌硕、与齐白石、与姚华、与梅兰芳、与日本画坛交往交流的图文资料、交往原作。
三年来,随着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的开展,藏品的系统研究、深入挖掘以及精彩展示,“典藏活化”系列已经成为中国美术馆展览的重点品牌,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好评。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典藏活化”系列举办陈师曾的特展,在全面研究展示陈师曾的画学思想和艺术实践的同时,也希望藉此揭示其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开拓价值和文化启示。“此次特展的举办正是对于民族精神和经典文化的挖掘和弘扬,并由此彰显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的自觉、自信、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