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抛遏华战略,中国如何接招?
2月15日—16日,“美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加州举行。虽然美国和东盟各国政府在此次峰会前均表示这不是一次“反对中国”的聚会,但其第二天的议程主打南海问题,针对中国的意味不言自明。
笔者认为,此次峰会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而美国亚太战略关乎中美关系以及亚太地区格局的大未来。面对实力相对下降、在体系内仍旧处于领导地位、而心态越发急躁的美国,中国的未来战略动向将直接决定中美两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命运。
首先,保持合理的战略定力是一切战略调整的根基。
近两年美国在亚太地区针对中国所展开的一系列高调发声与强硬行为,实际上折射出美国不能适应中美实力对比发生向中国有利的变化、因而产生的焦虑心理。这种“病态心理”很容易通过国家间的互动和认知得以传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不能保持应有的战略克制,那么不仅中美关系要彻底完蛋,整个世界都会跟着遭殃。因此,保证高度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心,是中国得以游刃有余地调整自身战略部署的根本前提。
正如郑永年先生所观察到的,美国相对衰落已经很多年了,这个趋势基本上很难挽回,如果美国不改变今天这样的战略,其衰落的速度会更快,因此,只要中国不直接挑战美国,美国就很难找到一个真实的“敌人”,其“回归亚洲”除了浪费巨大的人财力资源之外,不会有其他更实在的收获。
美国的目的就是要寻求一个切实的“对手”来释放自己的力量,在这一点上中国人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能落入美国人的思维圈套。所以,尽管中国在朝鲜半岛和南海问题上遭遇来自美国的强大压力,但越是在风口浪尖之时,中国越要保持比美国坚实的克制力,不能将自己放到同美国直接对抗的位置上去。中国只需继续秉持新型大国关系中“不冲突、不对抗”的根本逻辑,则美国在一时的对华战略逼迫高潮之后定会有所收敛。
其次,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前提下,还需“战略智慧”。
事实上,美国人越来越明白,只要中国人一直坚持自己稳妥的战略布局,久而久之,这种布局一定程度上就会变成客观形势;而一旦这种形势确定下来,美国恐怕难以撼动。未来在同美国打交道的时候,中国人需要仰仗的“战略智慧”会有很多,但至少有一条应该坚持——要坚持战略上的“管他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要善下“先手棋”引领对方、不能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当这种“引领”真正形成一种形势的时候,我们将占尽主动。
这就要求中国要获得更多的对美战略制衡能力。这种能力首先需要中国通过坚定不移地推动国防现代化、掌握更尖端的科学技术、提高经济实力等方式来继续夯实“物质性权力”的基础。在此之上,中国需要将“物质性权力”有效转化为“规则性权力”,要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在地区和全球治理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倡议和规则措施(如“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亚太自贸区等),在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的原则基础上形成中国主导的规则体系和机制架构。亚投行(AIIB)开了个好头,这种“规则性权力”的建设以及由此代表的战略制衡能力应继续大力推进。
尽管中国可能在未来寻求更多更有效的对美战略制衡能力及手段,但其根本目的并非取美国而代之,而是要让美国明白:中国有能力对其侵害中国利益的行为作出有效威慑和制衡,从而避免美国继续误判、误读中国政策,使其正视和尊重中国之核心利益,以此维护中美关系的稳定——美国不应将中国本质上是防御性的“积极有所作为”理解为对美国主导的体系的颠覆与挑战,而应从中寻求与中国合作的新途径,并形成两国间在权力、利益、信任和责任方面的四大战略平衡。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促进两国在相互克制和建立规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设增添新的实质性内容。
最后,建立有效的中美战略沟通机制必不可少。
笔者认为,未来中美关系的具体症结,可能不再是简单的“战略互疑”,而是由此种心理引发昂贵的“国内观众成本”:在中国可能表现为对美越来越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在美国可能表现为更严重的民主体制衰败,以及两党争斗对外交政策的消极影响。
对两国领导人、尤其是对美国领导人而言,在国内政治中的受挫有可能转变为寻求同对方国家合作的动力。此外,越是在地区局势趋于紧张的时候,中美两国领导人越要保持有效的高层沟通,这对于明确彼此战略意图、避免相互误判和误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未来中美关系的出路在于两国正视各自共同关切的问题,在加强沟通与对话的基础上,建立切实有效的危机管控和机遇管理机制,避免因各自“伙伴”的军事投机和冒险行为导致两国“擦枪走火”。(刘畅,外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