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湄合作为湄公河沿岸人民带来福音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何斌):澜湄合作启动一周年纪念暨回顾与展望研讨会3月31日在中国云南昆明举行。主办这次会议的云南大学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卢光盛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澜湄合作为湄公河沿岸人民带来了福音。
2016年3月23日,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中国海南省三亚市举行,正式启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这一机制是由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六个沿岸国家共同推动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谈到澜湄合作一年来取得的成果,卢光盛说:“澜湄合作一年以来的成果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高层协调与国家间的制度层面的架构已经建立起来了。另一方面,早期收获项目进展顺利,澜湄合作专项基金已经成立,并且在运行。总的来说,澜湄合作的进度和成效超乎了人们的想象。”
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是指中方在5年内提供3亿美元支持六国提出的中小型合作项目。在早期收获方面,首次领导人会议确定的45个项目已有大半完成。卢光盛认为,早期收获是中国-东盟合作中的一个有创造性的合作理念。他说:“在一般的项目还没有成熟没有收获的时候,先找一些小的、相对投入比较少、成效快的项目推进,就像农作物还没有收成的时候,先找一些简单的去做,做出来的成果让大家去分享,感受它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带动更多的合作。”
在首次领导人会议上,各方确定了3+5的合作框架,即以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为三大支柱,以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跨境经济、水资源和农业减贫为五个优先方向,推动六国开展深层次的互利合作。
卢光盛认为,澜湄合作的三大支柱与东盟共同体建设的三大支柱完全契合,澜湄合作的目标是推进次区域的整体发展和振兴。他指出,水资源合作为区域人民带来了福音。他说:“水资源合作为区域人民带来了福音。跨境水资源是下游国家很关心、很迫切地跟中国合作的一个领域。以前的合作机制没有明确讲水资源合作,现在各国同意推进水资源合作,也是让下游国家感谢到高兴的。”
卢光盛认为,在推动早期收获如期完成的基础上,应更加重视澜湄合作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可以使澜湄合作获得湄公河沿岸国家的信任和支持,使双方的合作可以持续性地开展下去。他说:“制度建设是任何一个高层次区域合作必须要走的方向。制度建设会确定在我们的合作中谁受益,谁付出,从一开始就确定下来,以免将来发生争端。如果合作只是商量来商量去,随意性的合作的话,就没有持续性,所以未来的重点是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