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言促交流是我的使命”——记斯里兰卡龙华书院院长郝唯民
郝唯民。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韩健):五月的一个下午,按照约定时间,我和我的斯里兰卡同事在酒店见到了郝唯民教授。他中等身材,微胖,神情严谨,却又行色匆匆。
“今天事情太多了!午饭还没顾上吃,一会儿还要赶飞机回兰卡。”考虑到我的兰卡同事在一旁,郝唯民用僧伽罗语说道。听着他地道的僧伽罗语,我的兰卡同事不住地点头,眼里透着钦佩。
郝唯民这次回国,是为一项中斯佛教交流活动做前期工作。在斯里兰卡的25年间,几乎每年他都这样,为了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两地奔波。“已经习惯了。”郝唯民不以为然的笑了笑。
佛教交流,只是郝教授的“副业”,他的“主业”,则是教斯里兰卡人学汉语。他目前担任斯里兰卡龙华书院院长,这是一家他自主创办的汉语培训机构。此外,他还担任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特聘教授。
用当地的语言--僧伽罗语来教汉语,那可是郝教授的“绝活儿”。回忆起与僧伽罗语的缘起,他疲惫的眼里透出光芒。
郝唯民说:“1973年,我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国家安排我去学僧伽罗语,我开始都不知道这是哪国语言,非常好奇。当时我还可以选择学西班牙语,但因为对僧伽罗语的这份好奇心,我没改变主意,结果一下子就说了40多年僧伽罗语。”
四十年,对于年届六十的郝唯民来说,占据了他迄今大半人生时光。可以说,他把最宝贵的光阴都交付给了僧伽罗语。毕业后,郝唯民留校任教,曾担任北外僧语系主任和亚非学院副院长,并编纂出中国第一本正规的僧伽罗语教科书。一大批中国学生正是通过这个课本,才接触到僧伽罗语。这些人中的一部分,日后也成长为中斯交流的中坚力量。
上世纪90年代初,郝唯民赴斯里兰卡著名学府--凯拉尼亚大学深造。在进修僧伽罗语的同时,他利用该校深厚的佛学教育基础,系统研修了佛学和佛教文化,为以后的中斯佛教交流打下了基础。
学习之余,他还开启了一项重要工作,这也改变了此后他二十余年的人生轨迹。他说:“除了学习,我开始在凯大教授汉语、中国文学和中国佛教哲学,一教就是近十年。”
1994年,郝唯民在凯拉尼亚大学开办该校第一个汉语言学位教育课程。2007年,又在萨布勒伽穆沃大学开办了该校首个汉语言学位教育课程。可以说,他堪称斯里兰卡汉语正规教育的先驱者。
在当地的汉语教学中,郝唯民发现一个突出问题,这促使他做出另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他表示:“兰卡的大学里,没有中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哲学、文学、佛教领域的教科书,都是欧美、印度或兰卡这些外国人写的,我感到自己有义务做点什么。”
于是,郝唯民开始自行编纂僧伽罗语版的汉语和中国文化教科书,并开办了培训机构来传授这些知识。然而,那段时期,学汉语的斯里兰卡人并不是很多。无论大学里,还是他自己的培训班,学生经常只有几个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斯两国交往日益密切,学汉语的热情在斯里兰卡被点燃,郝唯民的汉语教学事业也迎来了春天。现在,他的培训班一期招收的学生就能达上百人。
“我感到,诚心能做一些事情的时代已经到来了!”郝唯民笃定地说。 在郝唯民培养的大批兰卡学生中,很多人拿到奖学金来华进修,一些人还用汉语找到了工作。除了青年学生,近年来,当地的政府机构人员以及公司职员也来到他这里学汉语。迄今为止十余年间,他培养的汉语学习者总数已逾三千,可谓桃李满天下。
“现在兰卡基本上各个领域的人都想学汉语。”郝唯民说到。为满足教学需求,郝唯民升级了原有的培训机构,创办了现在的龙华书院。除了汉语教学,这里还传播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此外,他还受聘担任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的教授。谈到自己现在的这种“官民双轨”状态,郝唯民认为,这应该也是今后中斯文化交流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他说:“现在的官方来华奖学金渠道多样,孔子学院也遍地开花。但民间交流还有待改进,民营机构还是可以配合官方机构做一些事情的。民心相通要想做细,民间机构还是一种很必要的补充。”
未来,郝唯民想做的事情很多。他希望能在斯里兰卡建立一个中国文化传播基地,整体提升现有的文化传播能力。他还打算利用自己的双语优势,向中斯两国译介彼此的文学经典。
郝唯民最后说:“我越来越坚定这样一个信念:未来的发展更需要懂语言的人。期待更多这样的人来共同承担这个历史使命,就是,用语言来沟通中斯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