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那会河、那会村,人水相依演绎“生命长歌” 一河润苗乡 两岸生风华
俯瞰宁远河流经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那会村。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水赋予世界勃勃生机,滋润万物。
悠悠青山间,“三亚第一大河”——宁远河蜿蜒向前,穿过高山,越过石群,来到两岸青翠、地势较为平坦的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那会村,成为了当地村民的“母亲河”——那会河。
河水泱泱,文脉绵绵。这条美丽的“母亲河”默默流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苗族儿女,也孕育了那会村独特的苗族文化,催生了当地的特色产业。
历史滚滚向前,村庄几经变迁,而那会河声声不息,滋润着人们向阳生长,村民们也用心守护着这条“精神的血脉”,于青山绿水间演绎“生命长歌”。
A
村庄河流相依共存
近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驱车来到育才生态区,那会村隐匿在山水环抱之中,自有一份独特的苗家韵味。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均匀地洒在黄墙红瓦的联排房屋上,今年82岁高龄的那会村村民邱宜亮穿着苗族的特色服饰,聚精会神地坐在家门口刺苗绣。
“很早之前,我们都住在对面的山上,用竹子和茅草搭建茅草屋居住,主要靠打猎和种山兰稻为生。”邱阿婆笑着说,生活虽苦,但记忆是甜的,“当时我们每天踩着朝阳,去河边挑水喝,咕咚咕咚一大口下去,十分解渴。那清凉甘甜的河水用来煮饭,特别香。”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5岁的邱阿婆和村民迎来了村庄的第一次搬迁。曾经在山上零散居住的村民们从山上搬了下来,集中在河边安家。
邱阿婆记忆中的那会河干净透亮,可以看见河底的细沙和游动的小鱼,儿时的她总喜欢和朋友们在河中嬉戏,饿了还会摘河边叫不出名的野果吃。
2004年,因三亚市区供水等实际需要,“三亚第一大水库”大隆水库开始修建,2006年正式建成。为了保护水源地,那会村响应政府号召,生态搬迁到了如今的地方,这也是村子的第二次搬迁。“政府帮我们建好了房屋、修好了道路,村民还是在一起居住,很开心。”邱阿婆笑着说。
从邱阿婆家一路向东驱车数公里,眼前豁然开朗,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这里就是位于宁远河上游的那会河。
为何命名为那会河?那会村原党支部书记邓启昌告诉记者,那会村与河流相互依存、共融共生,那会河就是村里“流动的血脉”,故以此命名。
“河对岸有1万多亩经济作物,主要是槟榔和橡胶,这也是村里大多数人的主要经济来源。”邓启昌介绍。
此前河面上有一座漫水桥,村民都是走路去对面干农活。后来随着水库的修建、河流水位的上涨,人们选择每天乘船来回。只有4月到5月枯水期时,漫水桥会再次露出“真容”,人们可以行走过桥。
生态搬迁,让那会村与那会河的物理空间更远了,但却让一座村庄和一条的河流的感情,在岁月的冲刷中越来越紧密,难以割舍。
B
特色文化薪火相承
一泓清流,涟漪悠悠,荡漾出古老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层图景。
有海南苗族居住的地方就有苗族民歌,这是苗族同胞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莫笑我家住河边,我挑清泉酿米酒。”在那会村,当一首首苗族民歌响起,人们总会想起过去的岁月和生活。其中不少与河流相关的民谣,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关于那会河,村里流传着一个故事:水中的龙王喜欢村中的一位少女,经常帮助少女,两人渐生情愫,但由于少女的亲人不同意,两人无法在一起,最后少女过世,葬于河中,龙王依旧一直守护着少女。
这个凄美的故事流传至今,体现了大家对自由爱情的向往,饱含人们对河流的敬爱之情。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风物。那会村除了人人会唱苗歌,苗绣技艺亦深深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烙刻在心中。
那会村村民卢学玉从小就跟着奶奶学习苗绣。“一般成年后,我们会为自己绣好以后出嫁的衣服、头巾等。”卢学玉说,衣服上会绣上各式图案,比如盘皇印等苗族图腾纹样。
随着时代发展,那会村村民还将苗绣进行了创新,开发出了不少新的产品,比如苗绣戒指、苗绣包包等,广受市场欢迎。
古老的文化和智慧,藏在每一个那会村姑娘的裙角里,也融进了神秘的盘皇舞里。每逢“三月三”等重大节日,那会村会组织村民跳盘皇舞,祭拜先祖,祈求保佑风调雨顺,安居乐业。
“为了传承这项非遗,村里每年都会组织三到四期盘皇舞公益培训班,邀请村里会跳的老人免费教大家。”那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邓海全说,现在村里会跳盘皇舞的已超百人。
C
生态产业发展兴旺
那会河不仅滋养着一方水土,也为那会村产业的兴旺添了一把“火”。
到那会村,村民们会热情地拿出山兰酒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山兰酒也叫“迎客酒”。
“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会酿好一些山兰酒,以备亲朋好友来串门,也用来招待远方来的客人。”卢学玉介绍。
2011年,卢学玉在那会村牵头成立了五朵金花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抱团取暖,希望把藏在深山里的“土特产”销往更远的地方。
于是,那会村有了自己的山兰酒品牌“后靠吖啦咪”。后靠村是那会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而“吖啦咪”在苗语中是“我爱你”“我们欢迎您”的意思。“代表着欢迎四方朋友来我们村,喝我们自己酿的山兰酒。”卢学玉说。
一捧山兰米,酒香进万家。如今,那会村的山兰酒年均营业额在百万元以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凭借良好的生态、秀丽的风景,生态游也成了那会村的重要产业。每到周末,村里便会出现很多不一样的面孔——来自村外的游人前来感受独特的苗家风情,邂逅“诗和远方”。
大家深知,只有守护好生态,村子的发展才能久远。“这条河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我们对那会河有着很深的感情。现在大家都知道那会河是三亚重要的水源保护地,会自觉地保护她,有人还会经常去河边巡河,守护这一汪清泉。”邓海全感慨道。
那会河、那会村,它们的故事未完待续……(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杰)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